冬日,汉中这座城


冬日,汉中这座城

 


 

    拟好了题目,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以有人用了此题,呵呵,算是一种不谋而合吧。撰文前先予以说明,省的有抄袭之嫌。

 

    想起来去汉中是很临时的想法。或许因为骨子里多少流了些汉中人的血,于是一直想去,但一直没有勇气,怕去了离不开,离开了又时时刻刻地想念。就在做思想斗争的时候,想起了电影里的梅兰芳,就想和孟小冬看场电影,可因为他是属于“座儿们”的,所以无法完成那么个简单的心愿。有很多人一辈子想爱一场、恨一次,睡个懒觉、游走四方,可总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工作、利益,从没实现过。等到垂垂暮年,留下了很多遗憾。我不想让自己在老了的时候缺少这段回忆,所以我去了,没有征兆,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到达汉中,是一个冬天的晴日。安步当车,行走在街道上。

 

    这里跟我想象的有些不同——我觉得汉中应该是位身着古装的佳人,比如太平公主、西施美人之类的,浑身漾溢着古典的韵味。但如今的汉中却和许许多多的繁华都市一样,钢筋、水泥构成了这里的主要元素。但在东大街,还残存着一座古汉台,像一名还未沦陷于摩登霓虹之中的烈女,依然还坚守着一份传统的贞操。公元前206年,一场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后,西楚霸王项羽自恃功高,撕毁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将先拿下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忍辱屈就,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并用张良计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示他已很满足当汉王,不会再北上与项羽争天下,来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汉中习兵练武,广纳贤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韩信为汉大将军,并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打项羽个无备,出奇制胜拿下三秦。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

 

    翻看史料,禹王碑、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武侯祠......几千年来,究竟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究竟有多少历史正剧在此上演?或许谁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避开主干道,漫步在前些时候曾被雨水浇淋过的小巷中,踩着略带潮湿的石板路,抚摸着那些特色的陕南民居。汉中的老街是狭长的,串联着古旧的店铺。店铺里出售着一些以木耳、蘑菇、竹椅、棕箱等为主的土特产。卖家都特实在,一斤山货秤杆打得高高的,然后又添了许多。

 

    循着一股子正宗的汉中菜豆腐、热面皮的味道,步入一家小店,菜豆腐特有的酸甜爽口、热面皮的滑软柔嫩,再就上一口苞谷酒,好一处曲径通幽的自在与闲适啊!冬日里的汉中,此时有着一种特有的气质,混杂着一种麻辣烫和羊肉泡馍的的味道——各处角落均浸透了川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水乳交融。它又如一个豪放的北方汉子,粗粗糙糙里面却有着如丝的细腻,战场上厮杀凯旋的他回到家中,温挽娇妻,喃喃私语,宽阔的胸膛那么温暖而让人踏实。

 

    不知怎的,绕出巷子,又走到3201医院的大门前。据说这是一所40多年前建在山坳里的医院,听说奠基仪式的时候,还播放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几十年,多少生命在这里出生,又有多少生命在这里逝去......

 

    还是去乡间小路上走走吧,或许黄土路与车水马龙的城市柏油路相比,来得更加亲切些。遥望四面围拢的山峦,想象着诸葛孔明六出岐山的伐魏壮举,沉浸于思古幽情之中,不乏是种享受。汉江水缓缓地、缓缓地流着,在冬日的夕阳里,那么含蓄与温柔,仿佛夏日里那激荡奔流的性情一下子隐匿在灰色的天空之下。捡起几枚石子,撇进水里,石子在水面上跳了两跳,惊起不显眼的几个水波纹,沉了下去。不远处棋盘格子似的方田里,一株株冬麦叶满枝肥,如南国的初春,煞有生机。汉中的冬季来的那么轻描淡写、不加修饰,几片枯黄的叶子,几滴冷冷的冬雨,就这样悄悄地、不经意间地来了。

 

    在冬日,来到汉中这座城,想记起点什么,又想遗忘点什么。真想多驻留几天,看看这里的四季与颜色——麦穗甸甸谷仓满的秋日或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早春。可惜,只是个过客,这里的山水人情均不属于我。即使短暂拥有,也只是寒暄客套的萍水之交,早晚会陌生。

 

    但愿今年汉中的冬天,这里能下场白皑皑的大雪......

 

 

    (以上图片来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