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首先要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做大文章


工业强市首先要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做大文章
 
李国芳(13387107278)
 
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全市上下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新黄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要的就是要依托现有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上做大文章、下很功夫,使传统产业重焕生机,为黄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    黄石传统产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一)优势
1、具备了一定的生产优势。就生产能力而言,有色、钢铁、水泥等产业,不仅企业的生产能力均具备较大规模,而且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也发生了变化,实际生产能力超过设计生产能力,典型的如有色公司、新冶钢、华新、东贝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就生产组织而言,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总结、借鉴和创新,生产组织严密,政令畅通,生产组织协调配合能力强。
2、具备了一定的科研优势。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市组建了32个技术中心,科研技能力较强,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25个。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并拥有一批专利和核心技术,如新冶钢自主研发的一批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再如锻压研发的生产机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3、具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主要是集中了四个层面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是科研人才,二是管理人才,三是技术人才,四是技能工人。这四个层面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推进了黄石传统产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4、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我市传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占据了一定的国内市场,而且还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不俗的业绩,突出的如美尔雅、美岛、有色公司、华新、东贝和新冶钢等企业。
5、具备了一定的品牌优势。据统计,在名牌产品方面,我市已取得中国名牌3个、省级名牌40个;在著名商标方面,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32个。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并走在全省前列。
(二)不利因素
1、资源依赖性较强。我市传统产业大都集中在资源行业,资源依赖型较强,如有色公司、华新、武钢在黄铁矿等企业。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些企业面临着转型或外迁,如有色公司的几个主力矿山,除铜录山矿外,全部关闭破产。再如华新不得不向外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资源型产品是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而且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喜“热”怕“冷”,有时“发高烧,有时“冒冷汗”,波动较大。
3、精品名牌较少。尽管我市精品名牌战略走在全省前列,但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不多,所占比例太小,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差距不小,也与我市发展要求不相称。
4、能源消耗较高。有色、钢铁、水泥等都是能耗大户,而且生产能力供大于求,属国家限制发展产业。加之我市这些产业企业建厂较久,尽管通过技术改造有所好转,但能耗还是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5、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核心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是事关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我市传统产业缺乏的就是核心竞争力,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转。
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黄石传统产业相对集中在冶金、有色、水泥、纺织、机电等产业上。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和发展,这些传统产业成为黄石重要的支柱产业,奠定了在黄石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的甚至在全国同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如有色公司、新冶钢、华新、东贝、锻压、纺机等企业。但不可否认,传统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困难和严峻挑战。如果不为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并从战略上采取有力战略举措,迅速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将严重影响到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是传统产业支撑我市财政收入。据统计,传统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税收在市级财政收入中占据突出的重要位置。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成绩喜人,主要地得力于传统产业企业,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仅有色公司、华新、新冶钢、东贝等税收大户就占据财政收入的大半个江山。
二是传统产业维护我市社会稳定。我市传统产业基本都是大中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职工人数少则上千,多则几万,产业工人在全市城区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是我市社会稳定和谐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力量。
三是传统产业延续我市经济发展。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不仅使企业得以生存,更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或多元化发展,使我市的经济发展在原有支撑的基础上,注入不竭的源泉和新的增长点。
四是传统产业拉高我市职工收入水平。应该说,我市传统产业目前效益都比较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年提高,拉高和支撑着我市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但如果不进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将逐步落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将受到影响,从而制约我市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如果及时准确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则企业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不仅保持一定水平,还能进一步提高,从而持续拉高和支撑我市城镇职工较高收入水平。
五是传统产业推进我市节能减排进程。节能减排,一方面是要求节约能源、原材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要求减少“三废”排放,保持和改善自然环境。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与节能减排相辅相成。因此,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措施和路径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主体当然是企业,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发挥作用,引导企业提高认识,为企业提供条件和平台。
在措施上,从政府及部门层面来说,首先要制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其次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再次各有关部门要结合“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切切实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使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还要出台扶持奖励政策,从用地、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最后要搭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等平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最重要地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从战略高度嫁接推进。
从企业层面来说,一是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要选准突破方向,避免决策失误和偏差;三是要持之以恒抓下去,不断加大投入,不可半途而废或后劲乏力。
在路径上,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决策,采取不同策略,主要选择念好“大、强、优、精、深、新、特”七字决。
做大。对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就应该走做大之路。通过做大形成规模效应,向规模要市场、要竞争力。如锻压、宝钢黄石及那些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具备做大潜力和条件,应该乘势而上,扩大生产能力,为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
做强。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尤其是资源型企业来说,深受宏观政策和资源有限限制,做大空间较小,应该走做强之路。如新冶钢、有色等属于国家控制发展行业,也是能源消耗大户,而本身已具相当规模,规模效应已充分显现。下一步是做好社会职能和副业分离及关闭破产工作,对社会职能、对影响制约企业主业发展的坚决分离出去,一门心思做强主业;对资源枯竭的矿山、效益低下或资不抵债的子(分)企业,坚决关闭破产或改制重组,减轻企业包袱,加快企业发展。
做优。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是企业的生命线。海尔、有色公司、美尔雅、华新、东贝、劲牌等企业的品牌效应,对企业的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我们必须借鉴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扩大宣传,着力做好品牌和知名商标的创建和申报工作,使企业借助品牌效应拓展市场,跨越发展。
做精。在不改变产业和产品结构前提下赢得市场,加快发展,关键在于产品本身,必须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精度上动脑筋、下功夫。如新冶钢,还是生产特钢,但由于在规格、品种、精度等方面下功夫,不仅迅速扭转了巨额亏损的局面,而且市场得到拓展,效益也急剧增长。
做深。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明智之举。比如有色从粗铜到阴极铜,尽管都是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但其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语。生产粗铜时,为他人作嫁衣,利润流到上冶、沈冶、武冶等下游企业。阴极铜项目投产后,效益大幅上升。现在投资生产铜材,无论科技含量怎样,总比卖阴极铜、粗铜获利要多得多。当然,如果开发生产中高档铜箔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效益将更显著。
做新。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根本的做新,即开拓与原有不搭界、全新的生产领域,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如锻压合资兴建万达金卡项目,东贝开发生产太阳能项目等,均取得成功,值得借鉴和学习。另一种是创新式的做新,即依托现有优势拉长产业链并突破跨越产业链环节谋发展。如钢铁企业开发生产汽车零部件,橡胶企业开发生产汽车轮胎等。无论是那一种方式,必须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审慎决策,果断投入,快速达产,迅即占领市场制高点,赢得先发或后发优势。
做特。特,就是特别、特殊、特有、特强;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要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做文章、下功夫,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在市场上独此一家、或为数不多中的一家,并依靠这类技术、产品占领市场、拓展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不断研发出新一代产品和新产品,做到销售一批、试生产一批、储存一批、新研发一批,始终保有领先市场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发展战略上做“特”企业,在市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