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消费带动增长,可能是一定阶段后才有的自然状态


 消费带动增长,可能是一定阶段后才有的自然状态

      

鲁政委

 

       达沃斯论坛再度开幕,令对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的讨论,再度成为国际“达人秀”的话题。而新兴经济可能仍然无法脱离出口导向模式,被诸多“达人”作为了看淡未来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的理由。而面对这种缺乏理论逻辑和历史感的悲观,我们不禁感到悲哀!

 

      从理论逻辑来说,新兴经济体对出口的依赖,其实不过是在遵循着分工提高效率的市场逻辑,比起“大而全”、“小而全”的闭关教条,崇尚交换贸易的市场导向恐怕还是要好得多;从历史角度来说,在单一国家货币作为全球本位币的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我们几曾看到过全球经济的持续平衡?!平衡是短暂的巧合,而不平衡才是常态。发达经济体凭借本币占据着全球本位币,而获得廉价融资;新兴经济体则借助发达国家强劲的消费而有效扩大总需求以充分利用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从而得以实现自己经济的更快发展。这两个方面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

 

      罗斯托归纳经济发展六阶段理论其实早已清楚揭示:所谓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带动,其实不过经济走过了“传统社会阶段”、“起飞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四个阶段之后,达到第五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自然就会出现的过程。如果这样,就意味着,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新兴经济体进入第五阶段之前,其经济发展恐怕仍然难以离开出口的重大带动作用。

 

       当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对“再平衡”的呼吁,还是新兴经济体在扭转“出口导向”问题上的惰性,归根结底,其实都不过是各自对本经济体增长和就业的关注而已。

 

       笔者常常想,将“危机”归结为“失衡”,就如同是将“周期”归结为“市场”,既然不能因为周期周而复始的发生,就彻底摈弃市场,那么同样,又怎么能够因为危机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强求“再平衡”呢?正如经济学家们早已达成的共识:市场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否也可以这么讲:“不平衡”的确不是最佳状态,但可能也只能是“最不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