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陷


 水能载舟,能覆舟,投资工具也是。共同基金的设计机制,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具有潜在的伤害。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许多个人、机构投资者参与各种市场成长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进入自己相对陌生、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海外市场、高科技领域…),共同基金更是一般人首选的主要工具。


尽管共同基金有上述优点,但其机制设计,却也不是完美无暇。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针对共同基金在设计上,具备哪些“结构性缺陷”,提供观察,提供投资者进行了解。此一结构性缺陷,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隐藏的可能伤害更大,尤其不能不先了解此一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要先说明的是,共同基金仍有其优点,投资者可以参照此文,以事实为依归,自行思考与判断;此外,以下探讨的是共同基金在机制设计上的限制,而与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或基金绩效无关。


市场热:僧多粥少、抢食获利的人也变多了


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点,可以从市场“激情”和“悲观”,两种情况来做分析。


看到基金净值上涨,相信大家会是高兴的,不过,这样一来,市场热络、众多资金涌入,对原始投资者将会产生衍生两种不利的因素。


其一是,这种情况,象征“僧多粥少”、进来基金要分享获利的人变多了!净值上升、购入大于赎回者众,事实上形同企业的“增资”,对原始的持有者而言,会稀释其投资权益、以及原本享有的获利。


其二是,当众多资金涌入,基金经理人将面临一个难题:手边资金过多,如何消化?


这种情况,其实与巴菲特近几年面临波克夏资金规模不断膨胀的难题类似。只不过,巴菲特可以不限产业、区域,多元地寻找各种适合的投资标的,基金经理人却因基金本身的属性,必须投入于特定产业或地区,幅度难免有限;再加上基金个别股票持有比重上限的规定,使得共同基金面对大量涌入的资金,难以消化:投完心中首选的投资标的之后,手上还有一些现金,怎么办呢?只好再投入心中“次佳”标的…,以消耗手上过多的现金。


既然“市场期望大乐观、资金涌入”不好,那市场冷淡、甚至悲观时,对于长期持有人而言,会不会比较好?答案是,一样不会。


市场冷:跑了和尚剩庙公


市场悲观带来的恐慌,会引发许多共同基金持有者的卖压,导致基金资产规模锐减,形同企业在获利不好时,还得要减资 ── 大家纷纷跳船,意义上是“亏损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对于有心长期投资者的权益而言,是一种伤害。


另一点尤其重要的是,赎回的钱,哪里来?


并不会无中生有,此时基金经理人必须开始卖股票、提高现金准备的比例,因应赎回潮。


彼得林区,心中的痛


这种痛,彼得林区最清楚。负责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他,曾经提到,一遇到大盘不好,基金投资人就大举赎回的状况,常让他头痛,因为他必须应付大量现金赎回的需求,逢低抛售,卖掉他不想卖掉的好股票。此一贱卖股票的动作,对仍想长期持有该基金的投资人,将产生伤害。


以过去金砖三国的崩跌为例,当时印度股市重挫,引发基金持有者恐慌性卖压,许多印度共同基金,不得不提高现金水准以因应赎回压力。甚至有基金经理人将投资组合的现金准备程度,从正常的5%-10%,提高到10%-25%,好让没有信心的持有者赎回,这些钱,多是逢低抛售、实现亏损而来……但两难之处就在于,不能不做,去年华尔街券商“贝尔史登”旗下的对冲基金,就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赎回现金而瓦解,结果就是大家通通面临沉船的恐慌。


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变化=企业的增减资


你对于共同基金的理解,除了净值之外,还必须对其资产规模(AUM)有所掌握。


因为共同基金资产规模的变化,即相当于一间企业的增资或减资,试着想想看:一家企业在大家看好时、拼命增资;大家看坏,正是企业需要资金之际,却又允许股东拼命减资,怎么说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更别说资产规模变化,对于基金经理人在新标的选择上的烦恼、以及必须贱卖股票的心痛了。


当然,共同基金的机制设计,还是有其方便和优点。还是会有许多支持者、爱用者,支持其优点,这也都很好。只是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上述这些结构性缺点,是不能不注意到的事实,而未来想透过共同基金参与市场的成长,这些缺陷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Easy forex中文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