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日前打掉一个“菜霸”团伙,这个团伙长期盘踞市场,欺行霸市,强迫交易,要么低价收购经营户的大葱,要么收取高昂保护费,他们基本控制了新发地的大葱交易,进而也基本控制了本市的大葱市场。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说,打掉“菜霸”后,北京大葱价格一度下降13%,很多商户拍手称快。(《北京日报》1月26日)
打掉“菜霸”团伙,拍手称快的,想来不会仅仅是合法经营的商户。北京市上千万每天都需要大葱来调理生活滋味的市民,一样可能会感觉到市场传导来的轻松。一个“菜霸”倒下了,北京的大葱价格立马就能够下降13%,这样的降幅,让人欢喜,更让人触目惊心。公众不免疑惑,“菜霸”长期肆虐市场,主导交易,管理者为何无所作为?“菜霸”现象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按照常理,经营者进入批发市场交易,已经向市场支付了交易费用,双方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关联体。因此,无论是从伦理道义,还是从市场法则上讲,市场管理者都应该认真履行责任,排除干扰,不使经营者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受到侵犯。这既是维持一个市场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市场必须坚守的伦理和信用底线,市场管理者没有任何理由漠视、甚至弃守这样的底线。
从报道可知,“菜霸”进驻市场,并一点点逐步控制了市场里的大葱交易,相信这个时间段并不算短,然而,为什么管理者没有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理?而是非要等到商户怨声载道、纷纷逃离市场时,才向警方报警?假使市场管理者能够在事情初显端倪之时就迅速打击,不仅容易取得效果,也能最大可能的维护健康的交易环境,减少商户损失,而不至于终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市场一方固然也是一个大的经营者,但同时,又是扭结大量中小商户的管理者。不应该只是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更不应该是围观看热闹者。目前尚无证据证实管理者与“菜霸”之间是否存在灰色交易,但是,类似的疑窦需要管理者的切实努力消除。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角色错位,一方面,可能与市场长期以来的管理习惯有关,即只重收费不重服务,过于强调外在的治安环境,将维持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责任一股脑推给警方,并无意检讨自身的管理责任。
另一方面,也与商户缺乏博弈的地位和习惯有关。我们看到,在这个批发市场的食物链条上,小商户属于最弱势的一个环节,在各方的强力之下,要么忍气吞声,勉为其难的支撑下去;要么只能选择换一个市场,主动撤离。他们很难对市场管理方提出什么要求,也缺乏这样的习惯。于是,呈现在市场里面的,只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且别无选择。
可见,“菜霸”肆虐,根本上在于监管者的责任弃守。因为这种监管责任的放弃,才一点一点坐视“菜霸”坐大,形成对市场交易的实际控制。不客气地说,这个过程就是养痈为患。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媒体报道得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蔬菜批发市场,很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菜霸”垄断市场的情形,菜价居高不下,某种意义上讲,与“菜霸”等势力的人为影响、干预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事件危害极大,已经影响到国计民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管理者不能再坐视不管,听任黑恶势力操纵价格、垄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