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跨越历史 高原铁路世界一流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运起了“世界第一重”。

  2010年12月26日,我国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再次打破世界铁路重载纪录,年运量突破4亿吨。

  以大秦铁路为代表的内涵式发展,依靠的就是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自主研制了载重70吨通用货车、80吨煤炭专用货车、100吨矿石和钢铁专用货车。中国还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确保了近3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同步接受指令,同步实施控制。

  目前,3676台大功率机车驰骋在全国铁路各繁忙干线,大幅度提高了铁路货运能力。“如果不发展重载运输,就不可能满足每年2亿吨的铁路货运增量,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形势。”铁道部总调度长安路生坦陈,目前世界上年运量超过1亿吨的重载运输线路共计24条,中国有21条。

  资金请进来 品牌走出去

  实现“中国制造”由低端向高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十一五”是铁路改革深入推进、“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五年来,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全国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138家,合资铁路建设总规模达到3.8万亿元;五年来,铁路扩大建设债券发行规模,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共发行铁路债券3600亿元,利用外资50.5亿美元。

  资金足、政策好、事业旺。请进来的资金推动了铁路巨变。走入国门,高速铁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奔跑的中国;走出国门,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又成为显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国家名片。
  建设技术精 装备水平高

  多项技术成果世界一流,走出中国铁路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十一五”是铁路技术创新实现重大跨越、大步迈入高铁时代的五年。“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及应用”、“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中国铁路走出了“5年等于40年”的自主创新之路。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跑出了“世界第一速”。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国产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验证铁路是否发达的最综合指标就是速度。这个世界第一高速充分证明,中国高铁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先!”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介绍,在掌握时速200至250公里动车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技术平台,研制成功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高铁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攀上了“世界第一高”。

  中国建设者成功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2006年7月开通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天路”运营四年来,安全无事故,共运送旅客2900多万人、运送货物1.3亿吨,不仅营造了“上面火车跑,下面羊吃草”的和谐美景,还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运起了“世界第一重”。

  2010年12月26日,我国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再次打破世界铁路重载纪录,年运量突破4亿吨。

  以大秦铁路为代表的内涵式发展,依靠的就是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自主研制了载重70吨通用货车、80吨煤炭专用货车、100吨矿石和钢铁专用货车。中国还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确保了近3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同步接受指令,同步实施控制。

  目前,3676台大功率机车驰骋在全国铁路各繁忙干线,大幅度提高了铁路货运能力。“如果不发展重载运输,就不可能满足每年2亿吨的铁路货运增量,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形势。”铁道部总调度长安路生坦陈,目前世界上年运量超过1亿吨的重载运输线路共计24条,中国有21条。

  资金请进来 品牌走出去

  实现“中国制造”由低端向高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十一五”是铁路改革深入推进、“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五年来,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全国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138家,合资铁路建设总规模达到3.8万亿元;五年来,铁路扩大建设债券发行规模,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共发行铁路债券3600亿元,利用外资50.5亿美元。

  资金足、政策好、事业旺。请进来的资金推动了铁路巨变。走入国门,高速铁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奔跑的中国;走出国门,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又成为显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国家名片。
  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车制造的5000余辆铁路货车,正服务于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等知名的矿石物流;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车自主研发的54台电力机车正助力当地铁路提速升级;在沙特麦加,中国铁建建设的朝觐铁路与中国北车打造的朝觐列车,圆满完成了运送朝觐旅客的任务……

  目前,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同金额超过260亿美元,铁路装备已出口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的30多个国家。目前,铁道部成立了16个境外合作项目协调组,其中委内瑞拉中西部铁路正在顺利推进,土耳其、老挝、缅甸等国家的铁路项目已开展研究、初测、设计工作,与美国、巴西、俄罗斯、白俄罗斯、阿联酋、泰国、柬埔寨签订了合作意向。

  伴随着“走出去”脚步加快,中国铁路的对外合作与出口,也在由低端向高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2010年12月,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分别与美国通用电气、法国阿尔斯通签署协议,合作目标不局限于本土市场,而是共同进军海外高铁市场。

  “现在与5年前不同了,中国车辆厂商已经有了自己的领先技术,但我们并不觉得这样发展空间就小了。与中国铁路合作是强强联合。我们将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阿尔斯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柏珂龙表示。

  “十一五”铁路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十二五”铁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催人奋进。截至2011年初,全国仍有1.7万公里高铁、1.4万公里区际干线、235座新客站在建,而且今年还有70个项目将陆续开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铁路系统将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开创铁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刘志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