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本土商学院的一点看法



  我目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许多年了,据说很受学生欢迎。同时,我也曾屡屡接受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EMBA和总裁班的邀请,担任主讲教授。我通常每月安排两三天的课程,主要是保持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不断更新内容,为自己充电。我从中收益很多,也对我们的商学院有一些了解。中国经营报的王其明先生看到我在今天微博中对商学院略有微词,邀请我多讲几句,恭敬不如从命。商学院对推动中国企业家创业家的成长贡献巨大,居功至伟,自不待言。不过,我们成长到今日,商学院也应当有新的提升,有几个重点,值得关注:
  
   其一,商学院太重所谓学问,忽视商战实践。许多教授不懂真正的财务,看不出真假帐来,也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管理两三个助教都打得不亦乐乎。只是凭着名牌博士的资格便面对企业家们大谈管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企业家们多以师道尊严来恭维教授。听得多了,教授们真以为是大师了,到处指点江山出书讲演,自圆其说。我以为商学院的教授应不同于经济学院的教授,至少应当有十年以上的商业经验才好。许多企业家是愿意到商学院教课的,只是在商学院重视学历和学问的大环境下,望而却步。
  
   其二,商学院培养的人应该是企业领导人,重点在视野把握、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许多商学院教授限于实战经验不足,便更多要求企业家们在理论模式、数据统计和管理教条上下功夫。我看到许多EMBA课堂上居然人手一个包括财务模式的计算器,作业竟然是数理模拟计算等,学员叫苦不迭,我也很诧异。企业领导人重点是学会理解和选择专业技术人员,不是屠龙手艺去杀鸡,自甘平庸。交了几十万的学费,学习大学生或者MBA的手艺,有点得不偿失吧。事实上,教授的视野就决定了学员们的视野。
  
   其三,商学院的课程内容更新不足,商业气氛重。看到许多同学的课程题目和内容居然多年不变,案例还是五年前的东西,我便很为学生抱不平。许多商学院教授整天泡在电视上,论坛上,到处讲演,担任独立董事,居然自己的教案没有时间去更新提升。甚至有教授卖书、组织海外讲学、利用学员的尊重卖咨询服务等,特别是居然在学员中私募基金或者公司股份,这种个别行为还是引导了商学院的风气。教授的私德会左右学员的风格。
  
   其四,商学院过去推广哈佛沃顿斯坦福的商业教案和西方市场经验,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非常大,值得肯定。现在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三十年,也成为全球关注的亚洲奇迹之一。但很少商学院认真承担一个责任,总结中国商业发展的本土经验,向全球市场推广。按照目前商学院的格局,显然这个任务是很难单靠这些学院派教授完成的。积累本土案例,建立中国企业家的信心应该是本土商学院一个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商学院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产生了中欧长江北大光华和清华等优秀商学院,应当也是中国的奇迹之一。提出这些问题,希望下一代教授和企业家们能够互相合作创造出新的商学院模式,推动商学院教育的提升。
  
  王巍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