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周刊》问题: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买家来了,但我们还有太多规则不懂,甚至连门墙都未窥见。买什么,怎么买,什么时候买,买来后怎么办,这都是中国企业在挥舞支票本之前需要认真调研分析以及学习的重要问题。2011年,中国海外并购“人傻钱多”的闹剧还会重演吗?
王巍: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都要来买中国。先是用枪炮当依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直到辛亥革命,背后都是洋人来强取豪夺的买。最近三十年,洋人也是要来买中国,资源市场人力等等,用国际规则和法律契约来买。忽如一夜春风来,伴随加入WTO,中国企业突然强劲增长,中国经济突然积累了巨大额度的外汇储备,我们有钱了,有了可以购买洋人资源技术名牌市场等要素的能力了。冰火两重天的转换只有区区十年的光景,不到一代人的岁月。我们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市场的暴发户了。贵族精神需要几代人的培育,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有暴发户的经历,我们有这个状态,也不必苛求自己,这是一个过程。我们意识到了,就可以缩短这样的尴尬状态。
全球次贷危机正在褪去,美国经济已经在迅速恢复中。尽管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发现洋人的困难和黑暗面,确保我们的政府介入和主导权能继续牢牢把握在手中,但是,中国作为买家曾在全球市场中引发的激励作用已经不再被期待了。这一年,中国海外收购多受挫折,负面舆论蔓延,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一,谁在买?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仍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海外购买的战略、定价、融资和操作仍然是政府意志。特别是我们整天高谈和平崛起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貌似谦逊地强调韬光养晦的时候,海外邻居们感受到的还是不安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风险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考虑。我们要增加透明度,要提高市场运作的水平,要推动民营企业先走几步,这是正理,也是必须。
第二,买什么?企业是生命活体,不是任人宰割的资产和资源。我们动不动就以中国经济发展为理由,觊觎海外邻居的资产技术品牌和市场等等,必欲一网打尽洋为中用,这种自我中心的定位和手法,最是跨境收购的大忌,我称之为嫖客心态,只为一夜情,不愿为对方考虑发展,建立长久婚姻。要买公司而共同发展,不是单单买资产而肢解公司,这应当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三,如何买?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需求来推动海外收购,这是常识,但在我们这里,还是奢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要替企业把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听上去特负责任,但出了问题没有人负责任,还是企业承担风险。最近,证监会也发文要求海外收购的要有资质,又出来一位有能力的收租子的机构,还让企业如何出海呢?当然,如果政府几个主管机构能认定了,融资机构闭着眼也会给钱,这样的机会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得到。收购中的战略设计、定价、操作和整合几个环节都取决与政府的基本判断,这条海外收购的价值链就是扭曲着生长到海外了,所以,大家还是看不清,无论是洋人,还是我们。
第四,向谁买?我们一直以为次贷危机导致欧美资产贬值了,所有这两年的传媒渲染都在指向所谓的不良资产。殊不知,在低潮时,所有人都知道未来只能向好,因此惜卖。我们欢喜一场,真正得到低价资产的并无多少好的案例。所谓拉美非洲的收购也多在概念上腾挪。并购是商业判断和市场操作的过程。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传媒界和监管界不经意的当口儿,众多的中小企业海外收购正在风起云涌地悄然进行中,特别是江浙企业和海外收购已经颇有成效。没有什么计划指导,也没有区域和产业的动员令,只需要给企业家以收购的自由权,他们会选择合适的项目,会自己组织融资价值链,完成收购。
什么样的制度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据我观察,中国的企业并不笨,学习能力很强,这些年海外收购的成绩也很好。所谓的人傻钱多快来的段子,一般指的是国有企业。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正在加速,海外收购也一定会成为主流。中国购买将是未来几年值得高度期待,也会有重大收益的事件。若干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经济强大的增长势头和能力将保证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是挡不住的。
王巍 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
2010 12.21
王巍: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都要来买中国。先是用枪炮当依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直到辛亥革命,背后都是洋人来强取豪夺的买。最近三十年,洋人也是要来买中国,资源市场人力等等,用国际规则和法律契约来买。忽如一夜春风来,伴随加入WTO,中国企业突然强劲增长,中国经济突然积累了巨大额度的外汇储备,我们有钱了,有了可以购买洋人资源技术名牌市场等要素的能力了。冰火两重天的转换只有区区十年的光景,不到一代人的岁月。我们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市场的暴发户了。贵族精神需要几代人的培育,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有暴发户的经历,我们有这个状态,也不必苛求自己,这是一个过程。我们意识到了,就可以缩短这样的尴尬状态。
全球次贷危机正在褪去,美国经济已经在迅速恢复中。尽管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发现洋人的困难和黑暗面,确保我们的政府介入和主导权能继续牢牢把握在手中,但是,中国作为买家曾在全球市场中引发的激励作用已经不再被期待了。这一年,中国海外收购多受挫折,负面舆论蔓延,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一,谁在买?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仍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海外购买的战略、定价、融资和操作仍然是政府意志。特别是我们整天高谈和平崛起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貌似谦逊地强调韬光养晦的时候,海外邻居们感受到的还是不安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风险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考虑。我们要增加透明度,要提高市场运作的水平,要推动民营企业先走几步,这是正理,也是必须。
第二,买什么?企业是生命活体,不是任人宰割的资产和资源。我们动不动就以中国经济发展为理由,觊觎海外邻居的资产技术品牌和市场等等,必欲一网打尽洋为中用,这种自我中心的定位和手法,最是跨境收购的大忌,我称之为嫖客心态,只为一夜情,不愿为对方考虑发展,建立长久婚姻。要买公司而共同发展,不是单单买资产而肢解公司,这应当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三,如何买?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需求来推动海外收购,这是常识,但在我们这里,还是奢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要替企业把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听上去特负责任,但出了问题没有人负责任,还是企业承担风险。最近,证监会也发文要求海外收购的要有资质,又出来一位有能力的收租子的机构,还让企业如何出海呢?当然,如果政府几个主管机构能认定了,融资机构闭着眼也会给钱,这样的机会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得到。收购中的战略设计、定价、操作和整合几个环节都取决与政府的基本判断,这条海外收购的价值链就是扭曲着生长到海外了,所以,大家还是看不清,无论是洋人,还是我们。
第四,向谁买?我们一直以为次贷危机导致欧美资产贬值了,所有这两年的传媒渲染都在指向所谓的不良资产。殊不知,在低潮时,所有人都知道未来只能向好,因此惜卖。我们欢喜一场,真正得到低价资产的并无多少好的案例。所谓拉美非洲的收购也多在概念上腾挪。并购是商业判断和市场操作的过程。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传媒界和监管界不经意的当口儿,众多的中小企业海外收购正在风起云涌地悄然进行中,特别是江浙企业和海外收购已经颇有成效。没有什么计划指导,也没有区域和产业的动员令,只需要给企业家以收购的自由权,他们会选择合适的项目,会自己组织融资价值链,完成收购。
什么样的制度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据我观察,中国的企业并不笨,学习能力很强,这些年海外收购的成绩也很好。所谓的人傻钱多快来的段子,一般指的是国有企业。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正在加速,海外收购也一定会成为主流。中国购买将是未来几年值得高度期待,也会有重大收益的事件。若干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经济强大的增长势头和能力将保证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是挡不住的。
王巍 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
2010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