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我感觉是非常好的。乾隆时代,乾隆的私生子,福康安大将军,在看了英国人技术比较高的海船模型后,不屑一顾地认为这是“奇淫技巧”,不值一提,一钱不值。其实早在康熙的时候,康熙作为一个大明白人,对西方人的火枪等武器的武力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并预测以后很可能危及中国。或许是对中国国力的自信吧,康熙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到清朝末年,在北京的一座仓库中,居然发现了威力不低于西方侵略军的一批火器,而这居然是一两百年前留下的。
有时候,非常明显的事实,因为过于自负的心理,可能导致盲人一样的决策。如果说中国鸦片战争前的盲目自大,是因为少数统治者的愚蠢的话,日本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在资本、技术都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情况下,过于保守,不愿意大力投资中国,就是群体性的自闭症了。日本的汽车等产业错失了在中国大量占领市场的良机。
中国的自信,自从鸦片战争后,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不断地受到打击,于是中国人在西方面前,变得过度自卑了。似乎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哪怕是狗屎,也看起来象黄金;凡是中国的东西,都是狗屎,哪怕是黄金,似乎也是沾过狗屎的。到1980年代,还有中国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直到1990年代,我还亲耳听一个同学说,外国的月亮更圆。在解放之前,中国人对西方的迷信到了什么程度?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山东军阀张宗昌养了一批白俄人,组成一支军队。在打仗时,只要这批白俄人一冲锋,敌军就会败退。
在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问题上,不少中国人也普遍存在中不如美的想法。中国应试教育仿佛百害而无一利,而美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提到死记硬背。其实真正的记忆力都是锻炼出来的,即使是仲永那样的天才,不学习很快也会平庸。所以那些记忆力糟糕的人,不会死记硬背的人,他的一生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连死记硬背的能力都没有,我不大相信有进一步的能力。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凡是重要的会议,一些重大的场合,一些领导人,或是一些企业家,在回答记者或是他人提问的时候,如果说自己不知道,或要秘书去拿一本书才能回答,恐怕没有一张厚脸皮,还真丢不起这个人。巴菲特现在七八十岁了,他一年一度的投资者会议上,有没有身边摆着一大堆书,在回答投资者提问的时候说“你等10分钟,我找一下”?
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有一次在提到股市中的羊群效应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数字老师问一些小学生,一个羊圈里有10只羊,跑了2只,还剩几只。有个小学生说:“一个也没有。”老师说:“你根本不懂数学。”小学生说:“你根本不懂羊。”如果记不住这个故事,解释就很没有说服力,也很难让人记住。
中国的素质教育当然不怎么样,不过素质教育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不要指望在学校能学到什么东西,在这个星球上,优秀的人永远是少数。学校的存在,主要就是误人子弟,而不是让未成年人变得优秀。中国的学校如此,美国的学校同样如此,只不过误人子弟的方式不同罢了。
只可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了,美国的金融衍生品的泡沫破灭了,但美国教育的泡沫,在不少中国人心里还没有破灭。
《学术漂泊》一书是由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欧姆和维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罗克沙合撰,该书数据主要来自一项针对美国24所大学、2300多位大学部学生的调查。调查内容之一,是这些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和大二结束时,两次参加“大学学习评量”测验的成绩。调查显示,45%的学生念完头两年大学后,在批判性思考、复杂推理和写作表达这三项主要学习指标方面,并无显着进步。进一步追踪则发现,经过四年大学生活,仍有36%学生没有显著进步。《学术漂泊》指出,会有这种结果,原因之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太宽松。据调查,这些学生有一半在前学期未修过需要写20页报告的课程,有三分之一没有修过每周须阅读40页书籍的课程。对于大学课程的轻松,刚在密苏里大学念完大一的茱莉亚有亲身体验。她说,上学期她修的5门课程大多已在高中修过,有些比高中还容易,其中有3门课程是和几百个学生在大礼堂合上。
中美教育的一大区别,也是主流观点反复强调的,中国很差,美国很好的不同,是中国学生很谦虚,美国学生很自信。不管是谦虚还是自信,关键是主观正确地反应客观能力。中国喜欢吹牛皮的人多得是。曾有个中国的留学生,见识过美国人的那种盲目自信。他的乒乓球技术不错,一次无意中提起,他的一个美国同学声称自己也打得不错,于是切磋一下。原来这个美国人所谓的球技高超,就是有能力把球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