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塑像八十四年重回归到伊川安乐书院


 邵雍塑像八十四年重回归到伊川安乐书院

        文、图 :翟智高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易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二进制数码理论的首创者,他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道学五子,是洛 阳理 学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象数易学史上,是位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

邵雍祖籍范阳(河北涿州),祖父德新由中山迁衡漳,父邵古(邵雍的父亲,名古,字天叟生于宋真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卒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生于衡漳,宋仁宗天圣年间迁河南辉县共城苏门山下百泉。在苏门百泉的大致时间有十来年,据邵雍的重阳日再到百泉故居》诗:故国逢重阳,登临但可悲。山川一梦外,风雨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乡人应笑我,昼锦是男儿。

       当时辽兴宗要挟北宋归还周世宗时占领的瓦桥关以南的十县地,宋派富弼使辽,以增加岁币达成协议。但辽与西夏,西夏与宋连年用兵,邵雍父预知北方将乱不能长久安居,于是带领邵雍多次“往来洛阳”寻觅安居之地,初步选定洛阳伊川神荫原的卧龙山之阳。

当邵雍陪侍父亲过洛阳龙门,亲眼观看他崇拜的陈抟(号希夷)在龙门石窟留下的石刻真迹“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后,发出由衷感言:“及见希夷迹,又见希夷真。始知今与古,天下长有人。”

  下图:洛阳龙门石窟有宋代陈抟立的碑,碑文曰:“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据说此碑在南宋灭亡、金人占据洛阳时,有人将碑隐藏封住,清代又重立于此):

  

   陈抟的真言成了邵雍立志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准则。在学术思想上,作不受限制、无拘束的“天岸马”。在做人方面,不贪名利,不邀“世俗尊”,“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埋头做自己的学问,志在做“奇异人中龙”的大事业。二十多年后,他回首往事,写诗曰:“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莫道移人不由境,可堪深著利名间。”“龙门石楼看伊川: 数朝从款走烟霞,纵意凭栏看物华。百尺楼台通鸟道,一川烟水属僧家。 直须心逸方为乐,始信官荣未足夸。此景得游无事日,也宜知幸福无涯。”“往复过龙山”、“何必住云山”,道出了邵雍与父亲邵古隐居伊川神荫原的信息,“龙山”指伊阙龙门石窟,伊川-洛阳之间必经之地;“云山”指伊川神荫原卧云山,在邵古故居西二公里,其山有龙头沟,有天然石龙,沟中之水东流经过故居门前,“水流其门,浩然其趣,故自号伊川丈人。”

    邵雍随父亲邵古隐居在伊川神荫原西南,把隐居地称为“吾隐安乐窝”,邵雍《观易吟》诗:“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他与他父亲一样是满足的:“伊川云水乐无穷”。
并作有《乞笛竹》表明当时的心情:

   洛人好种花,唯我好种竹。所好虽不同,其心亦自足。
   花只十日红,竹能经岁绿。俱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邵雍在伊川不仅潜心刻苦钻研学问,著书立说,而且靠办私人书院做为养家糊口的经济支撑,并把自己的所得教给日益增多的“就问者”。当时,邵雍的父亲邵古“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 古今切正为之解, 曰: 正声、 正字、 正音者论三十篇”。邵雍与他的父亲隐居伊川办私人书院做为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是没有问题的。
   朱熹为邵氏写的世系表中有:“景企当年康节公,樂窝千载梦依依”。“樂窝”指邵雍所说的“吾隐安乐窝”,“梦依依”有邵雍回忆当年隐居伊川神荫原的“梦依稀”诗句,说的就是
邵雍30岁陪侍父亲南迁,隐居洛阳南伊川神荫原西南(现河南伊川平等),(邵雍父亲的墓志铭宋隐君邵子启贤公墓志铭》记载,“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遐,遂于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其父)自号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
    邵雍晚年迁居洛阳,卒后葬于伊川平等紫荆山之阳安乐佳
城:


   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隐居到伊川神荫原,到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其间“隐”在“新国、乡关”大约二十余年。邵雍移居洛阳后曾写诗回忆在伊川的日子:

 

请看同为写故乡的“梦依稀”诗,可以对比邵雍与毛泽东的诗句:
一,
宋 邵雍 《伊川击壤集 昼梦 乡关》:
梦里到乡关,乡关二十年。
依稀新国土,隐约旧山川。
身已烟霞外,人家道路边。
觉来犹在目,一饷但萧然。

(注:邵雍父亲邵古病逝于治平元年(1064年),葬于伊川,当时邵雍55岁。这首诗可能是邵雍为父亲守孝三年时第二年治平二年所作,时邵雍56岁)
宋 邵雍《十八日逾乾阳坡南 达伊川坟上》
年年时节近中秋,佳山佳水烂漫游。
此季归期为君促,伊川不得久迟留。
气候如当日,山川似旧时。
独来还独往,此意有谁知?
三尺荒坟百尺山,生身慈爱在其间。
此情之死不能尽,日暮徘徊又且还。

首诗可能是邵雍在治平四年中秋节期间到伊川安乐佳城为父母上坟时所作)

二,
毛泽东《七律·到韶 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将两首“梦依稀”回故乡诗对比:
         邵雍(56岁)      毛泽东(56岁
  地点: 乡关---------- -----故园
  时间: 二十年--------------三十二年
  回忆: 梦里依稀------------别梦依稀
  过去 :旧山川--------------逝川

  情景: 觉来犹在目----------喜看稻菽千层浪
  人物: 人家道路------------遍地英雄

  思念: 烟霞外------------- 下夕烟

 

  

 

 

宋史·邵雍传记载的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是指将邵雍三十岁这一年将生身母亲李氏的骨殖由共城迁葬于河南伊川,邵雍成了真正河南人。过去所说葬其亲伊水上”是指邵雍的父亲邵古的说法是不对的,此年邵雍的父亲邵古才55岁,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这个“父指邵父续娶的杨氏人莫能窥也明白说明是隐居,何况邵雍的诗中也明白写有“吾隐安乐窝,恬淡自所得”,“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邵雍一生不谋名利,静心研究学问,讲学于家,以其高超的前知能力声震朝野,“士大夫过洛,有不之公府,必至先生之庐”,“贤者悦其德、不肖者服其化”,有“内圣外王”和“家先生”的美称。在他身后近千年来,历代朝廷,均给予极高的评价

邵雍讲学于家的安樂書院在伊川平等村原大莘店邵夫子祠,遗址发现有模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

 

 

 

 

由此亦可证实《宋史,邵雍传》中关于“先生讲学于家,未尝强于语人。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过洛者,不之官府必至先生家是历史事实。

邵雍与父亲邵古隐居伊川神荫原大致有二十年时间

嘉祐五年,邵雍为洛阳留守王拱辰相得尧之故地为万年安息吉地(注:九百多年来,王拱辰的墓地在哪里?一直是个谜。前几年,洛阳龙门南约十公里的伊川县城关镇窑(尧)地村农民犁地,发现了一个被盗一空的宋墓,幸留有墓志,据铭文确定是王拱辰的墓,墓志铭存洛阳文物队)。作为为报答,王拱辰欲将洛阳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废宅整修,移用部分前代原洛阳知府郭崇韬旧宅木料,并动员二十多家慷慨解囊资助,盖起新居,请邵雍由伊川乡下前此处居住。 邵雍对王拱辰的好意心中比较矛盾。

官员无偿送洛阳城的官邸豪宅给邵雍,但他当时为什么心里会比较矛盾呢?因为邵雍很清楚历史,这个安审琦当过后晋的襄州节度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进封陈王,加守太尉、太师、平卢军节度使;显德六年(959年)在洛阳故宅邸被小妾勾结歹人杀害,诏赠尚书令,追封齐王。在整修安审琦房子时,利用郭崇韬废宅的砖瓦木料,郭崇韬是五代名将,当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兵部尚书、枢密使,官职相当于宰相。在洛阳曾广受各方官员的贿赂,他不将这些财物私自占有,而把他所接受的钱财都献出来,全部交给皇上,仍躲避不了被人陷害,在四川被杀。由上述两例,可见这个宅邸不算是什么好地方。(注:这个安审琦和郭崇韬废宅的位置,根据历史资料和邵雍的诗槛仰端门峻,正分道德里”,“道德坊中旧散仙”,实地勘察比对,道德(里)坊现已淹没在洛河的河道之中不复存在。此为后话。道德坊位置附图:

 

所以,邵雍对去住这个城中的“豪宅”说是“立事情尤倦”“人情止于是,天意岂徒然?。可以从他所作诗中看出《新正吟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邵雍50岁) 

      
蘧瑗知非日,宣尼读易年。人情止于是,天意岂徒然?
       立事情尤倦,思山兴益坚。谁能同此志,相伴老伊川?
(注:蘧瑗,周卫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宣尼,尼,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王拱辰知道邵雍与父亲隐居的伊川神荫原卧云山是安乐窝烟霞宝地,适合静心宣尼读易,是天意的安排。但为了劝邵雍全家到洛阳城里住,特意写了一首安乐窝中名隐君》诗:

 安乐窝中名隐君,(您是安乐窝中隐居的君子

  腹藏经笥富多闻。 (早就听说您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一廛水竹为生计,(喜欢清清溪水与四季常青的翠竹)

       三径琴觞混世纷。(喜欢弹琴饮酒笑看世事纷纷
       婉画旧尝辞幕,(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谓张良为刘邦运  
                                        筹帷幄之中。后以"婉画"指幕僚辅助长官谋划。)
        少微今已应星文。(您的才华有如少微,我已向朝廷推荐授予官职。
                      少微吴少微,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文雄迈高丽,新安安徽
                     黄山休宁) 人。唐高宗时,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授晋
                     阳尉,中宗神龙初,由吏部侍郎韦嗣立举荐,升任右台监察
                     史。有《过汉故城》:金狄移灞岸,铜盘向洛阳。君王无处所,
                     年代几荒凉。宫阙谁家域,蓁芜罥我裳。井田唯有草,海水变
                      为桑。 
                      星文,星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
                      率不劳为之。”唐沉彬《入塞》诗之二:“苦战沙门卧箭痕,
                      戍楼闲上望星文。” )
    了心便是棲真地,(注:您为我相得百年安棲吉地,了却我的心愿。)
    何必烟霞卧白云。(注:何必再隐居云山乡下烟霞安乐窝自享清高呢?)
 
 
    二年后的嘉祐七年,王拱辰将洛阳新居整修好,碍于洛阳最高长官的盛情和人情,邵雍举家离开安居二十多年的伊川神荫原安乐窝,迁居到洛阳的新居。仍命名新居曰“安乐窝”。邵雍有《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诗 (壬寅,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邵雍52岁): 

  
嘉祐壬寅岁,新巢始僝功。正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 
   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窗虚响瀍涧,台迥璨伊嵩
   好景尤难得,昌辰岂易逢?无才济天下,有分乐年丰。
   水竹腹心里,莺花渊薮中。老莱欢不已,静节与何穷。
   啸傲陪真侣,经营贺府公。丹诚徒自写,匪报是恩隆。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行买官田之法,邵雍所居房屋属公房需拍卖。出榜三月,洛人敬重邵雍而不忍买,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记曰:“熙宁初,行买官田之法,天津之居亦官地。榜三月,人不忍买。诸公曰:“使先生之宅他人居之,吾辈蒙耻矣。”司马温公而下,集钱买之。康节先生以诗谢王宣徽(王拱辰)”。

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

嘉佑卜居终是僦,熙宁受券遂能专。凤凰楼下新闲客,道德坊中旧散仙

洛浦清风朝满袖,嵩岑皓月夜盈轩。接篱倒戴芰荷畔,谈麈轻摇杨柳边

陌彻铜驼花烂漫,堤连金谷草芊绵。青春未老尚可出,红日已高犹自眠。

尽送光阴归酒盏,都移造化入诗篇。也知此片好田地,消得尧夫笔似椽

洞号长生宜有主,窝名安乐岂无权。敢于世上明开眼,会向人间别看天
      治平元年(1064年)正月朔日(初一),邵雍父亲居洛新宅中去世,及执亲丧,将父亲安葬于伊川神荫原“安乐佳城”,守孝三年哀毁尽礼后的第四个年头,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初八,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突然暴卒,邵雍连遭此不幸,痛苦万分,他在弟弟亡故当年写有《伤二舍弟无疾而化 又一首》诗曰

兄既名雍弟名睦,弟兄雍睦情何足。居常出入留一人,奉亲教子如其欲。 
     慈父享年七十九,四人稚子常相逐。其间同戏彩衣时,堂上愉愉欢可掬。 
     慈父前年忽倾逝,尔弟今年命还促。独予奉母引四子,日对几筵相向哭。 
     不知肠有几千尺,不知泪有几千斛。断尽滴尽无奈何,向日恩光焉可赎

熙宁三年(1070年)邵雍六十岁,作有《自悯》诗曰:

    天无私覆古今同,手足情多骤一空。五七年来并家难,六十岁许更头风。
    常情不免顺世俗,私计固难专仆童。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从神荫原迁到洛阳后,父逝要守孝,弟亡更悲伤,宅邸差点被拍卖,哪有在伊川神荫原花竹间那样从容悠闲的读书、宣尼、读易、讲学、著书的时间,难怪思念当年与父亲在一起“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的美好回忆与向往,还有“断尽滴尽无奈何”,“十许年来不读书”的感叹

王拱辰向朝廷推荐邵雍做官,邵雍一概回绝。朝廷诏举遗逸,吕诲、吴充等人有推荐邵雍,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授邵雍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却又以有病为由,推脱不赴职,他作诗曰:“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断送落花安用雨,装添旧物岂须春!幸逢尧舜为真主,且放巢由作老臣。六十病夫宜揣分,监司无用苦开陈。”

居洛十几年间,虽然进城住上豪宅,又经常与昔日卿相、达官贵人饮酒作乐,赋诗、出游,但邵雍对此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另有自己的看法,他有感雪吟》诗曰:“ 旨酒佳肴与管弦,通宵鼎沸乐丰年。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天。”

       

邵雍更怀念当年伊川神荫原花竹间那中在“水流其门,翠竹常青”,安静勿扰,从容悠闲的读书、宣尼、读易、讲学、著书的时光,作有闲行吟》: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的美好回忆与向往

长忆当年归弊庐,未尝三径草荒芜。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

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自从会得环中意,闲气胸中一点无难怪会写出思念当年与父亲在一起

 

 

邵雍与他父亲邵古在大莘店的故居,在邵雍去世后建为邵夫子祠堂,明宣德三年河南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记述:“新店为先生故里

此碑全文(照片)(另存大可看详细内容

明宣德三年河南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全文.jpg

 

      清末,有豪强恶霸刘宗汉,强行砍伐邵夫子祠内的柏树,大莘店邵夫子社联合洛 阳邵氏五经博士,将恶霸刘宗汉告到当时在开封的省府衙。省府判刘宗汉擅伐邵子祠堂柏树违法,刘须赔偿损失,赔偿的银两在大莘店村南置十八亩七分地,收入作为邵夫子祠祭祀费,发布公告:邵夫子祠由大莘店邵夫子社管理,其他人不得侵占,并立碑记之。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将邵夫子祠占用,作为新成立的平等县政府治所,将祠内明代河南布政司所立《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石碑迁到墓园安乐佳城,祠堂内皇极书屋大殿中的邵雍塑像决定砸毁。在即将被砸毁前夕,当地百姓设法暗中抬走隐藏起来。平等县仅存五年就被撤销,县政府迁至府店街,改为伊川县,即今伊川县城。邵夫子祠变成学校。1982年,平等公社撤公社改乡,将乡政府迁到邵夫子祠旧址内,把该词内原有的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拆除,古柏树也全部伐掉,改建为乡政府办公现代房屋。后乡政府迁到洛栾公路西边新址,邵夫子祠又复为学校。

2007年四月,邵雍后裔,香港邵逸夫先生派他的亲外甥姜廉清一行八人到洛阳伊川邵雍故里遗址寻访先祖遗踪,下图是姜廉清一行在大莘店邵夫子祠安乐书院遗址,拜谒先贤:

下图,姜廉清一行在安乐佳城拜谒

在上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平等乡和平等村积极选新址建新中学。在经过80多年的历史变迁之后,2011年1月23日(农历庚寅年十二月二十日),平等中学有邵夫子祠迁往平等村北新校址

 

 

 

 

 

 

 

 

 

 

 

 

 

邵夫子祠重又交给伊川大莘店邵夫子社管理:

 

2011年1月27日邵夫子祠邵夫子生日:

 

 

 

 

 

 

 

 

邵雍塑像重新安放到邵夫子祠原来皇极书屋的位置,

 

 

百姓敬香祭祀重回老家的邵圣人:

 

 

 

 

 

       邵雍在伊川神荫原安乐窝隐居期间,闭门治学,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著书十余万言行于世。其代表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哲学、史学、易学名著。尤其是画出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图 中的 阳爻天根|和阴爻月窟¦,分别用数字1和0来替代,所含蕴的二进制排列原理,揭示出图像与数字相互转换的奥秘,对后世影响深远。

  邵雍塑像重新回到千年老屋,不是表面的复古,而是对先贤的敬重和对名族优秀文化的认知。
   那么,我们应当重新审视邵雍隐居在这个地方二十年时间里,他的学问核心究竟是什么?

   喜欢算卦的人,说邵雍是个算卦先生。喜爱儒学的人说他是儒学大师。尊师重教的人,说他是教书先生。研究历史的人,认为他是严谨的史学家。爱好书法的人,说他是个大书法家等等。以上说法都有一定依据。但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成果,是邵雍潜心研究天地万物演化规律,理解易经精髓,精心勾画出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这张图显示的二进制数率排列规则原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像数互变模型图,启蒙、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研制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电子科技创新跳跃式发展。可以说,由于数码技术的推广普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享受到邵雍象数互变研究成果的好处,只不过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邵雍的学术实质是什么?

      邵雍随父隐居神荫原的二十多年间,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对易学的研究更是由表及里,洞彻蕴奥。他批评世人把“象数学”变成“术数学”是“失于理也”他首创先天象数学理论模型,提出像数互变学说,在《渔樵问对》中论曰:
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 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著彰,言著彰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筌蹄 :quán tí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鱼用的竹器;蹄,捕兔网。“筌蹄”比喻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或工具)。邵雍之子邵伯温著《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称《伏羲八卦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更名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朱熹对邵雍创画的这张“易”图评价极高:“某看康节易,都看别人的不得。(《朱子语类》卷100
)”。《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都引用邵雍的《先天图》,《续修四库全书》引用邵雍《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和语录的易类著作超过百部



    根据《伊川击壤集》和《周易本义》书中所载,邵雍为了帮助人们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创造了天根月窟”专用名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中,对识别“天根月窟”有论述:“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乾遇巽时观月窟意思是说,三个阳爻即八卦中的乾()“|||”,与八卦中的巽(||)“||0”,相配组成复卦姤卦(|||||),   可观见月窟)“0”。这一卦象数字写法为“|||||0”。
地逢雷处识天根,意思是说,三个阴爻即八卦中的坤卦(¦¦¦逢雷震卦(震卦¦¦),  组成上坤下震卦(¦¦¦¦¦),能识别天根|。此卦数字写法为“00000”。
   邵雍将阳爻命名为“天根”,绝妙而切题;将阴爻--(0) 命名为“月窟”,即,月亮似的圆圆的窟隆,形象又准确
  三十六宫”见东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唐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自复至乾共三十六爻”为“乾阳三十六宫”、“自姤至坤共三十六爻”为“坤阴三十六宫”。《玉函通秘》中的六种“三十六宫”概念:三十六宮,分操象緯之權。冬至地雷復;大寒地澤臨;雨水地天泰;春分雷天大壯;穀雨澤天夬;小滿天天乾;陽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夏至天風姤;大暑天山遯;處暑天地否;秋分風地觀;霜降山地剝;小雪地地坤,陰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無時無地不有三十六宮,斯為天道活潑《大成捷要》:天地万物的大神通,境界分为: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因而,邵雍所说的“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是借用之语,可理解为天地万物象数之间的互变规律,都可由天根月窟之间的变幻来破解其奥妙
   这张图的
六十四卦恰好组成了二进制000111共8个基本序数,显示出二进制数码排列,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图示数字形式揭示出二进制数率的奥妙规律,是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与独创的“先天图”,为后世数码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启蒙性理论和图示模型,推动了世界数码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改变了世界历史文明进程。可以说,邵雍的历史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为了直观对比,笔者将邵雍所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的所有卦象用天根1和月窟0彩色数字标出,对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有一定帮助
 

 

   康熙皇帝对邵雍的原创“先天图”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邵雍研究《周易》,画出别具一格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用图示的方式,使复杂难懂的《周易》变的明晰易懂,是一位识破天机的“圣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三月二十日,康熙皇帝为邵雍的题词“學達性天”御匾,由钦差噶拜亲临洛阳,并由洛嵩二邑文武百官跪迎陪送百里,送御匾到河南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嵩邑新店镇邵夫子祠(今伊川县平等村内)。










   康熙皇帝派钦差将《学达性天》御匾送到嵩邑新店镇(今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
并有洛嵩二邑文武百官跪迎陪送百里,说明那时朝廷已认定伊川大新店邵夫子祠是邵雍著书《皇极经世》的“皇极书屋”,是邵雍精研易理,作学问,“讲学于家”的安乐书院所在地,如果洛阳的“伊洛书院”真是邵雍当年办学旧址,就不会把皇帝所赐的匾送到这个乡下小地方。
这大约是迄今为止对邵雍的最高褒奖了。

  =============

2011年1月23日(农历庚寅年十二月二十日),平等中学由邵夫子祠迁往平等村北新校址。

 

 

 

 

 

 

 

 

 

 

 

 

 

 

 邵雍在治平丙午(治平三年1066年)作《伊川击壤集》序,可以看出,此时已居住在洛阳的邵雍仍自称伊川翁”。其父亲邵古卒于治平元年正月朔日,至治平丙午中秋已近满三年。《伊川击壤集》应是邵雍在为父亲守孝三年期间所整理。伊川击壤集》序中写道: 

    “《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翁曰:子夏谓诗者志之所之也”(注:但这句话也可能是邵雍的父亲说的)。

在洛居住多年,仍自称伊川旧钓翁”、“伊川翁”“伊川邵雍”,从出土文物中也可得到印证。1929年,在洛阳孟津海资(今朝阳村)西北出土有北宋祖士衡墓志,是目前仅见的邵雍书丹的楷、篆书体亲笔字。宋神宗熙宁五年十二月初十(1073年),邵雍为祖无择的叔父祖士衡撰写墓志,他以工整的楷字书丹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署名为“伊川邵雍”。并用篆字写了志盖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邵雍的亲笔字是目前仅见其楷、篆书体:

伊川邵雍书丹: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並序

 

此出土碑刻文物,邵雍的亲笔字是目前仅见其楷、篆书体 

自写“伊川邵雍”,确证邵雍自认是伊川人:

熙宁五年,邵雍已由伊川迁居洛阳十来年,但仍署名为“伊川邵雍”,与他在治平三年所作的《伊川击壤集》序中自称“伊川翁”是有深刻的含蕴。他父亲号“伊川丈人”,邵雍称“伊川翁”、“伊川邵雍”,正说明邵雍随父亲邵古由苏门共城迁到伊川神荫原西南隐居之地是史实,也确证宋 ·陈绎所作的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铭曰:世范阳,家伊川”是真实可信的。亦可见他对伊川故里感情之深。

 邵雍晚年多病追思过去尤其伤感,常借酒烧愁,有诗道其事:重阳前一日作
 近来多病不堪言,长欲醺醺带醉眠。新酒乍逢重九日,好花初接小春天。
 自知命薄临头上,不愿事多来眼前。唯有天津横落照,水声仍是旧潺湲。

重九日登石阁


人情见乐多,世态谙来久。事过忧噬脐,物伤防掣肘。
水浊更澄滤,衣尘须抖擞。必欲论主衡,何人为好手? 
事出一时间,时过事莫还。当时深可爱,过后不堪看
夏去休言暑,冬来始讲寒。人能知此理,忧患自难干。

代简答张淳秘校

老年前事怕追思,更见曾悲先德诗。
却有断章聊自慰,如今冢嗣弱於谁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七月,67岁的邵雍病危,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伯温:“诸公欲近城地葬我,不可,当从伊川先茔。”七月初四,大书诗曰:“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当夜 ,邵雍在洛阳病逝,葬于伊川神荫原“先莹”(今伊川“安乐佳城”)。这位哲学大师经历六十七个春秋,长眠于伊水西岸卧龙山

  伊川神荫原邵雍墓园“安乐佳城”示意图

 

 ==================

附录:

邵雍父亲邵古由苏门共城迁到伊川神荫原西南隐居之地的史实,见《邵子家谱 卷四》宋 ·陈绎所作的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河南邵尧夫执亲丧之三月,泣为书以告其里人陈曰,我先君以寿考终,以士礼葬,葬有日,愿凿文以志其墓。今与尧夫游,知尧夫者从而知其先君亦隐君子也,铭固不让。君讳古,字天叟,其姬姓,出自召公,别封燕,世为燕人不絶,祖讳令进,善骑射,历事太祖皇帝,以军校尉,老归范阳,戎难避居上谷,又徙中山,转衡漳而家焉,父讳德新,读书为儒者,早卒,君生衡漳,纔十一岁而孤,能事母孝,力贫且养,长益好学,必求义理之尽。余二十年,而终母丧于卫。天圣中,尝登苏门,顾谓其子雍曰,若闻孙登之为人乎,吾所尚也,遂卜居于山下。异时,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遐,始得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固自号曰伊川丈人。忽一日,得小疾,逮浃旬,饮水不食,谓其家人曰:我今年七十九矣,时逢太平,而康尔寿,有子若孙,贫且自如,没无恨矣。虽然身无余物,慎无为浮屠事以荐。吾死惟择高塏地葬焉,幸不速朽耳。言绝而逝,是(时)治平元年正月朔日也。君性简宽,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 古今切正 为之解 曰 正声 正字 正音者论三十篇。原配李氏,生子雍,即尧夫也。继娶杨氏,生子睦,举进士。一女适卢氏,孙男三人皆幼。呜呼,先生有道者欤,有子而贤,有孙而贤,葬之祭之岂可无铭,铭曰:世范阳,家伊川,卒十月,葬乙未。神荫原,原西南。”

 

 

 

附记:邵雍与他的父亲邵古为何会由苏门共城迁往洛阳,过去的资料一直说是依据邵雍的儿子邵伯温的回忆录《邵氏闻见前录》的说法:说邵雍是在庆历年间过洛,“慕洛阳山川秀美,遂有定居之意”,并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由武陟县知县侯绍曾帮助,奉大父伊川丈人由共城迁洛”,迁居洛阳“天宫寺三学院”。但邵伯温的说法与他爷爷、父亲的墓志铭有明显的不符,最明显的是邵伯温有意把父亲陪爷爷由共城迁洛阳伊川的时间向后推移了十年,刻意隐去其父邵雍三十岁时和爷爷邵古隐居到伊川神荫原,同时迁葬他的亲奶奶于伊水后为河南人的历史事实。 

 ================

附录1

洛阳网-洛阳日报    84年后,邵雍塑像重归伊川安乐书院

2011-1-25 20:43:27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11/1/25/884802.shtml 

       1月23日,随着伊川县平等一中由邵夫子祠(即伊川安乐书院)迁往平等村北新校址,在外漂泊了84年的邵雍塑像重新回到伊川安乐书院。

  邵雍(公元1011年~1077年),字尧夫,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易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是二进制数码理论的首创者,他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道学五子,是洛阳理学重要的开拓者之一。邵雍晚年迁居洛阳安乐窝,卒后葬于伊川平等西紫荆山之阳安乐佳城。

  邵雍讲学的“安乐书院”在伊川平等村原邵夫子祠,遗址发现有模印着“安乐书院”字样的土坯,证实《宋史 邵雍传》中关于“先生讲学于家,未尝强于语人。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过洛者,不之官府必至先生家”是历史事实。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将邵夫子祠占用,成为平等县政府治所,将祠内明代河南布政司所立《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石碑迁到墓园安乐佳城,皇极书屋大殿中的邵雍塑像将被砸毁前夕,被当地百姓暗中抬走隐藏。

  今年是邵雍诞辰1000周年。84年后,邵夫子又“重归故里”。( 翟智高 葛高远)

 ==========

   附录2:伊川邵夫子祠曾在民国16年被平等县占用五年(1927--1931),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冯玉祥扫贪碑的经历曲折
(翟智高  :《炎黄春秋》2000年12期)平等县首任县长被绑票后又被残害,后继县长不敢上任,县政府被逼迁到他乡。附资料如下: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10/5/45064.html

  八十年前洛阳豫西平等县县长路尔宏率部与土匪作战由于土匪势大,路尔宏被俘,被关押在花山寨后来路尔宏在土匪内部有正义感者协助下逃出花山寨魔窟国民政府任他为卢氏县县长。路再次与土匪作战时由于土匪势大,路尔宏又被俘这次土匪不再关押他,而是采取最惨酷的刑罚,将路尔宏县长活人剥皮”,折磨致死

2000年第12期《炎黄春秋》刊载的文章:冯玉祥扫贪碑的曲折经历。中国艺术视窗--行万里路--他山之石全文转发。

     冯玉祥扫贪碑的曲折经历
炎黄春秋》2000年第12期  翟智高/文)

  
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平等村董光涛家中珍藏着一块石碑,碑文全文如下: 
  

    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立极为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冯玉祥 
                 中华民国十六年 
                 平等县县长路尔宏 立 
                 董锡乐 书 
  这篇充满革命精神的碑文,在经历了七十多年风风雨雨之后,仍然完整如新。围绕这块碑的建立、拆除、失落、保存,有着曲折的经历。 
  冯玉祥立碑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河南省政府迁往洛阳,洛阳成了河南省省会。白沙和大莘店是洛阳南部具有战略意义的两个地方,是扼守东南颖、淮、宛、荆,北达洛阳,西去秦、晋、甘、青古道上的咽喉要冲。民国十六年五月,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决定在白沙、大莘店新建两个县,将白沙命名为“自由县”,大莘店命名为“平等县”。 
  平等县首任县长路尔宏请冯玉祥为新建的平等县题词,冯玉祥挥笔书写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针对当时官匪勾结,土匪横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法无天,百姓处于水火之中的情况,冯玉祥发出要把它们“扫除净尽”的誓言。 
  平等县政府请大莘店书法最好的董锡乐先生将冯玉祥写的碑文书刻于石碑上,立在平等县府。
 
    那年,反封建、反迷信、妇女放足、禁烟禁毒、惩治贪官污吏、打击恶霸土匪等全面开展起来,冯玉祥的碑文鼓励了民众,同时像利剑一样直插土豪劣坤反动恶势力的心脏。他们不甘心灭亡的命运,不惜勾结宜阳花山寨的土匪来攻打新成立的平等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平等县县长路尔宏率部与土匪作战,由于土匪势大,路尔宏被俘,被关押在花山寨。 
  平等县县长被俘,地方恶霸乘机煽风点火,散布流言,说土匪来打大莘店是因为冯玉祥设了平等县,冯玉祥不让我们过,他的平等县也弄不成。还说,只要平等县政府在,土匪还会攻大莘店,搞得平等县人人恐慌。恶霸流氓多次胁迫平等县职员拆除冯玉祥石碑,并肆意到县府闹事,使县府工作瘫痪。 
  百姓护碑 
  国民政府在不知路尔宏死活的情况下,又任命周斌为第二任平等县县长。当这位县长带着委任状到大莘店平等县府任职时,地方恶霸许金寿找到周县长说,路县长的下场你还没看到?你要是想要命,就赶快离开这里。新任县长吓得跑回省府,坚决辞职不当平等县长。 
  于是,省政府又派尧何年接任第三任平等县县长,尧到大莘店后,了解到周斌辞职的原因,还有点不太相信。中午他去吃饭,饭后回到县府的办公室,发现桌上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内包一粒手枪子弹,纸上有一行字:“你想扫除我,我先铲除你。”吓得尧何年不敢接任,就携带平等县的县印跑回了洛阳,自此平等县全面瘫痪。 
  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进行中原大战,白沙、平等县成了战场,当地老百姓为了保护这块碑,就悄悄地把该碑埋于地下。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蒋介石和宋美龄来到洛阳,相中洛阳为历代王都,决定把南京国民政府迁来洛阳。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发布文告,以洛阳为行都。 
  洛阳改为国民政府行都,但洛阳南龙门外的平等县却因土匪恶霸横行而陷于瘫痪,对行都安全不利。洛阳的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军长张钫多次召开军事会议,并派该军王凌云部三个营到平等县剿匪,但仍无法制止地方恶势力与土匪勾结横行,匪首郭世法率众匪洗劫平等县鸣皋镇,烧杀抢掠,强奸妇女,还抓走150人作肉票。土匪放出话来,只要政府不侵占他们的地盘,他们就不会与政府过不去,言外之意是要国民政府撤销平等县,退出他们的势力范围。 
  腐败无能的蒋介石政府对距洛阳仅30公里的平等县所发生的事竟采取退让的政策,甚至有一种意见,认为冯玉祥在平等县所立碑的碑文太富于刺激性,过于革命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八月,国民政府撤销平等、自由两县,合而成立一个新县,以古籍文献所记商代“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定名为“伊川县”,所辖区为原平等、自由两县的范围。就这样,新成立的平等县仅有五年就夭折了。蒋介石的退让政策使冯玉祥“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的誓言变成了一碑空文。 
  重见天日 
  又过了26年,解放后的1958年大炼钢铁,大莘店建了一个炼铁厂,因需石灰石作原料,就把各种石碑搜寻来砸碎人炼铁炉,一场大雨后,埋入地下的冯玉祥碑露了出来,有人把碑挖出送到炼铁厂,大铁锤砸下碑边,人们发现碑文是革命词句,就停下来。当时,有人说,这是国民党立的碑,毁了算了,工人们说,不管谁立的碑,上面的话说得好。碑幸免于被砸,又被掩埋于地下。 
  1974年,平等村董光涛挖土挖到了冯玉祥碑,就请人帮忙把该碑拉回自己家中,一直保存到现在。在国家文物局开展征集百年文物的活动中,冯玉祥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该碑现在洛阳民俗博物馆。

==================

   附录

  1 民国平等县政府旧址在伊河西岸大莘店镇(今伊川县平等乡)。民国平等县1927-1932年五年期间,先后有十名县长:路尔宏、周斌、尧合年、赵汝式、李慧堂、高慧岚、任剑青、李友侠、白光武、张习赞。

  2、 民国自由县政府旧址在伊河东岸白沙镇(今伊川县白沙乡)。民国自由县1927-1932年五年期间,先后有十名县长:张绍堂、文辑照、吴清选、李培元、王照珍、王汝娃、王青云、李蔚先、王任、于金鉴。

   3、伊川县(平等县与自由县)地图民国自由、平等两县辖区示意简图蓝色点范围是民国自由辖区。橙色点范围是平等县辖区):

 

 

 

 中原大象收藏了一张民国十九年十月三十一日签发的河南平等县丁地钱粮执照

  

          

   左上角有个竖形章“奉令推征二十一年地丁”,二十一年指“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就是说平等县政府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征地税,就预先“奉令推征”民国二十年和二十一年(1931-1932年)后两年的地税和人头税。这张票证对研究河南地方经济史具有一定价值。

     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进行中原大战,白沙、平等县成了战场。据以前访问当地耆老,他们回忆,当时平等县府已很混乱,委托有势力者代管(实际是恶霸把持),“政府”把后两年的地税和人头税都预征了,完全可能。但这张平等县丁地钱粮执照,没有政府的公章(县印),也无任何编号。左上角的竖形章“奉令推征二十一年地丁”,不排除代管者利用原先的空白“执照”,私刻“奉令推征二十一年地丁”竖形章,利用战乱,混水摸鱼,打着“奉令推征”为号,狐假虎威,坑国害民。这一类事情古今太多了。冯玉祥不会想到,他的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不仅没有实现,“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而更变本加厉去盘剥老百姓

 ====================

关于邵雍的研究请有兴趣的朋友可抽空点击下面的网址浏览。
                 

1、价值中国网 > 新兴产业 > 文化/教育 >
邵雍千年诞辰纪念安乐佳城盛况空前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674147.aspx

2、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龙乡伊川行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Figure/Show.aspx?ID=1918

3、大河论坛-洛阳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资源
阳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bbs.dahe.cn/bbs/thread-3674105-1-1.html
4、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令人神往的九皋山天室风光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7/18/73429.html

5、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5/9/114315.html


6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皇极经世》是严谨的历史学巨著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62458.aspx


7、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4/23/27930.html

8、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出生地衡漳在哪里?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672712.aspx

 

《伊川击壤集 昼梦 乡关》诗曰:梦里到乡关,乡关二十年。依稀新国土,隐约旧山川。身已烟霞外,人家道路边。觉来犹在目,一饷但萧然

“新国土”,指伊川神荫原有莘地,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新城,故蛮子国。”《孟子·万章》记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也是邵雍取字“尧夫”的典出依据。后来邵雍被封为“新安伯”,即是依据他曾隐居在“新国故地安居乐尧舜之道”的史实。“先人旧槎”指邵古在伊川神荫原的故居,“槎”的意思是船,邵古所居地大莘店的村子两边是溪流,此地像一条船。

 

 

 

安乐佳城围墙的每一块砖均印有“邵夫子墓”四字,墓园中西北立有邵雍父亲的墓志铭碑。
 

伊川安樂佳城邵雍墓碑上书《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

 

 

笔者注:上面诗句中故国指共城。登临但可悲指邵雍父亲墓志铭记载的登苏门可悲是说亲生母亲于此亡故。风雨十年期,即在这里经历十多年生活的风风雨雨。

    北宋天圣四年(1026),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少年邵雍曾跟随父亲游历,先后“渡河、汾,客梁晋,游淮、汉,走吴,适鲁,往来洛阳”。广泛涉猎各地山水风情,悉心搜集各类史书、旧志、秘籍,什么书都搜集,什么书都看。他认为:“天下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天圣七年(1029年),邵雍19岁,生母李氏去世,邵雍为母亲守孝三年期间,冬不炉,夏不扇,崇拜华山道士陈抟,拜易学家、共城县令李之才为师,不仅对易学情有独钟,还博学儒家经典,积累下丰厚、坚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