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1980


是老猫的新书,随笔集。接近半数以上篇幅回忆了种种小时候的趣事。另外一部分,和1980年代无关,属于当下,但也都挺有意思的。一句话描述,就是一个男的,慢慢长大、变老,回忆重温了一下长大变老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吃过什么、玩过什么,怎么泡的妞,如此等等,基本上涉及生活全部的零碎,也就是说,方方面面。

购书那天,可能正赶上新书上架,摆在三联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翻看了一下书目,可能正对我的路子,小标题都特别挠人,因为当天还要逛街、吃晚饭,不想身上背太多的书,最终,舍弃了我出发前的目标,比如《巨流河》,买了本书。之所以犹豫,是小朗认为,网上订会便宜,当然,问作者要,更省钱。但最终被“想一睹为快”的欲望战胜。

当晚好像还记了一条,说:“只看目录,已让人爱不释手,回家翻阅,果然妙趣横生。”其实只这一句,就准确性来说,也就足够了。后来又连发了几条,是想起了一些别的事。

昨天我用手机翻拍了书中“暗恋”一段,发在微博上,希望小朗能看到,但她在旅途中,没法上线,所以晚上我删了微博,通过电话,用口语表达的方式,给她讲了一遍。故事讲完,电话那边,响起女孩哈哈哈的笑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单纯的,清爽的笑。于是,彼此都很高兴。

几天前,我和小朗一起去听天津的相声。观众都笑翻了,小朗低头发微博,我皱着眉头,茫然而无奈地小声问她,我怎么不觉得逗啊。她说,嗯,是不逗,估计天津的观众笑点低。我说,啊?不对呀!不应该呀。此事令我一直困惑。

所以,能找回笑声,很不容易。感觉,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她们那么开心的笑了。另外,原则上,我并不喜欢笑点高的人。如果是女孩子,我还是喜欢那些笑点低的。我说什么了,就笑成那样?虽然疑惑,但心里还是有相当成就感。还有那种被认同的存在感。

有时,所谓笑点高的,仔细一观察,发现其实是没有幽默感。这样的人,我倒是也见过。后来那女孩子嫁给了一说相声的。后来我发现,那名相声演员在业务上也没提高。所以,笑点高,不靠谱。

或许跟笑点也没关系,还是气质相投的事。

说回这本书,还真不是一本为逗而逗的书,我想了想,觉得它令人愉悦,是因为作者有相当的成长经验、智慧,还有看相同事物的不同角度,也就是思想,共同造就了这本书的趣味性。

还有一段是我的虚构,说:“我媳妇最近估计是想跟我离婚,老找我碴,昨晚上对我说,别理我,我睡了。任我说什么,都冲墙做熟睡状。我只好拿出《我的故乡在1980》读了一段,结果我媳妇忍了许久没忍住,终于笑得喷出了声。让我找到了口实,放下书,我说,嘿,你不是睡着了吗?”

我的意思是说,没事翻翻这本书,至少不会让人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