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麻风病人,我们在行动”——山东银中诺克药业并容和堂药店联盟随济南市政府领导一同参加慰问活动


  为加强麻风病防治宣传,消除歧视,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麻风病患者,2011年1月19日,山东银中诺克并容和堂药店联盟受总经理张丰的委托,高峰涛、王成喜、万祥军、闫召刚和张世新一行5人随同济南市政府各部门领导来到了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走访慰问麻风病人,为他们送去了价值10万元的药品,把关爱和温暖送到麻风病人的心坎上。这也是山东银诺克药业自成立以来第7个年头出现在社会公益现场。山东银中诺克药业有限公司和以张丰为领导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共捐款捐物3000万元。总经理张丰在谈到山东银中诺克药业有限公司积极倡议“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助活动时,张丰表示:弘扬“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伸出援助之手,关爱困难群众,帮扶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企业的义务。

2011年1月19日,济南市开展了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慰问活动仪式

慰问仪式上相关单位的领导



  2011年是世界第五十八届、中国第二十四届防治麻风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麻风危害,保护健康权益”。1月19日,济南市开展了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慰问活动,由市卫生局、红十字会、残联、民政局组成的有慰问团来到市皮肤病防治院的麻风住院部看望慰问麻防工作者及麻风病休养员。 济南市卫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马继任,局党委委员、爱卫办主任欧阳贵庭,市残联、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慰问活动。

 济南市卫生局党委成员、副局长马继任,局党委成员、爱卫办主任欧阳贵庭为休养员们发放慰问金

山东银中诺克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王成喜在为患者发放救济金

看望慰问行动不便的麻风休养员

关心麻风休养员生活



  济南市级领导向全市的麻风病休养员及麻防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大家在慰问过程中感受到了麻风病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麻风病院(村)改建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麻风病休养员的居住环境、生活以及医疗条件。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麻防成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推动全省麻风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给麻风病人以尊重,消除歧视和偏见,共奏和谐

  位于济南市西郊的济南市唯一一所麻风病医院--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收治了70名来自济南市区的麻风病人。与病魔无声斗争的同时,他们以一种相对安静的方式生活在这个充满关怀和温馨的环境。2010年张茅书记到济南慰问麻风病患者和医护人员

张茅书记到济南慰问麻风病患者和医护人员

张茅书记到济南慰问麻风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张茅书记到济南慰问麻风病患者和医护人员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麻风病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曾有调查表明,仅有12.3%的市民能够正确认识麻风病,而87.7%的受访市民不了解麻风病的真面目。这是一个可怕的87.7%,其中不乏对麻风病的陌生、歧视和偏见。于是,麻风病人长期远离主流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交流方面相对被孤立、冷落和抛弃。人们谈“麻”色变如同谈“艾”色变,殊不知,麻风病早已同流感、腹泻等被国家卫生部门列为丙类传染病。

  麻风病治愈者不具传染性,他们同其他疾病治愈者一样不是病人了,他们希望同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但社会上一些人却对他们侧目而视,这只能说明这些人在思想上还患有重病,必须进行彻底纠治。只有麻风病患者或麻风病治愈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恢复且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麻风病的治愈才是真正完整的。

  正缘于此,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律师1954年在巴黎发起建立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我国卫生部门每年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都要发布主题,目的就是消除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伸出温暖之手。我们看到,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医疗慈善机构纷纷对麻风病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和救助,但这一切只能医治好他们的身体疾病。想治愈他们的心灵之伤则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给予平视的目光,要知道,麻风病医院不应是这些治愈者最后的住所和依靠。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多年来肩负着济南市各县市区麻风病综合防治工作,并出色完成各项防治任务,为控制麻风在我市的流行与传播、保障人民健康做出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济南市麻风病防治、残老麻风病人疗养、农村麻风家庭病床、麻风病村改建等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展望十二五,济南市皮防院将进一步改进服务、提高质量、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以“麻风病可防可治”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活动,不断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引导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公众对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的歧视和偏见,使济南市麻防工作始终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济南市皮防院党支部书记郭鲁华、院长王晓东赴长清区走访慰问麻风病人发慰问金

       为了巩固麻风防治成果,善待麻风患者这一弱势群体,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麻风防治现状与困难,我市主动将防治关口前移,把麻风防治纳入社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首开麻风家庭病床服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济南市卫生局专门印发济南市建立麻风家庭病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于2007年7月举行了麻风家庭病床启动仪式,在全市范围内初步选择40名残疾严重、生活困难的残老麻风患者设立第一批社区、农村麻风家庭病床,对其开展生活补助、麻风救治与康复、慢病救助疫情监测、社区农村卫生政策扶持、人文关怀、科普宣传、社会经济康复等活动,并对乡、村两级防治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培训,以此带动乡村基层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最终实现把麻防工作纳入社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残疾发生,控制疫情,使残老患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的。

  为落实这一防治规划,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干部职工克服诸如车辆、经费不足、人员紧张等重重困难,抽调精英力量组成麻风家庭病床科,拿出业务收入购买巡诊器械、药品、印发科普宣传品。自2007年7月开展麻风家庭病床服务以来,截止到2009年6月,共对患者查床480人次,进行溃疡修治、换药400人次,所有患者麻风残疾未进一步加重,现症病人未出现新的畸残,36例患者手足皲裂得到愈合,28例患者的溃疡明显缩小,5例患者麻风溃疡得到愈合;32例患者的暴露性角膜炎治愈;10例患者的老年高血压得到控制;80人次的胃肠道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处理感冒发烧62人次;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480人次,病人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进行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26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000份,病人家属及周围人群对麻风病认知度提高,消除了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县、乡、村麻风防治专、兼职麻风防治人员得到了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了防治水平。发放防护鞋80双,提供护目镜40副,拐杖21副,为5名下肢残疾严重患者配备了轮椅;在残联部门的支持下,对5户麻风家庭病床病人的房屋进行了翻建或修缮;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配合下,为全部麻风家庭病床病人办理了低保;2年来医院向麻风家庭病床病人发放生活救助金共计48000元(家庭病床病人补助标准:50元/人/月)。病人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对政府的关心与关怀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走进麻风病人 了解麻风病人的生活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叫做国际麻风节。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自1988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目前,一年一度的国际麻风节的活动由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参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今年1月30日是第58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记者19日从山东省皮肤病防治所获悉,目前山东省尚有45个麻风村,居住的麻风病康复者有600余人,最小的麻风村只剩一个人。 “山东省的麻风村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多的时候大概有七八十个,人数最多的村达到几百人。”山东省麻风病防治研究室主任陈树民说,当时麻风病魔横行,为了控制疫情,政府决定将麻风病人集中治疗,各地划出一片区域建设麻风村,作为病人的隔离治疗区。后来随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新发病人的减少,这些麻风村中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村已经20多年没有新成员加入。“如滕州市麻风村还有40多个人,齐河有13个人,平阴有3个人,寿光市的还剩下一个人。” 目前住村的麻风病人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入村的麻风病治愈康复者,这些人大多数被病魔摧残得身体出现畸形,使他们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

      “过去认为麻风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老百姓对它很恐惧。”济南市皮防院住院部主任于德宝说,现在对麻风病的研究已经有了改变,麻风病的传染性没有那么可怕,可能与自身的免疫缺陷有关。“99%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都有自然免疫力,也就是说即使被麻风杆菌感染,普通人也不会发病。” 据悉,麻风病的潜伏期较长,最长甚至达20年。刚开始的症状是全身出现浅色的小斑,然后四肢麻木,出现红肿。接下来会起水疱,然后就是神经痛。目前,麻风病是可以治好的。“就山东省而言,麻风病基本已消灭,虽然每年新发病人50例左右,但只要发现治疗及时,损害不会很大。”陈树民说,但是作为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彻底消灭还不太可能,“最好的办法是早发现、早诊治,避免留下残疾。” 据介绍,截至2010年底,山东累计登记麻风病人54041例,累计治愈42399例。现症病人196例,其中接受联合化疗94例。

  麻风村,这些曾经让人闻“风”丧胆、避之不及的村落,正在逐渐消逝。随着社会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大麻风”时代已经永远翻过了历史的一页,麻风村也早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麻风村,1月18日,记者走进寿光市只剩下。

      50多年,从180多人到1个人

      从寿光市区往北20多里,在大片的农田和蔬菜大棚中间,穿过一条往西的崎岖不平的土路,有一个废弃的皮防站,站上有一排平房,这是寿光市现存的麻风村。 76岁的朱万洪正准备烧水做饭,锅里下了一把大米,蒸笼里放了一个馒头和两个鸡蛋,这是他的晚餐。“一个人的饭好做,好歹凑合着吧。”他声音响亮地告诉记者。 在十天前,他的同伴王永福因病去世后,他成了这个麻风村里唯一的村民。 “老王在时,瘫痪了,不能动,都是我照顾他,给他买吃的买喝的,”朱万洪擦了擦眼角流下的泪水,王永福比他大两三岁,两个人在村里一起住了四十多年。近几年来,一直是两人相依为命,“他走了,这就光剩下我了。” 朱万洪毫不避讳自己是个麻风病康复者,他20岁那年参军,入伍第二年患上病,双腿和双手麻木,后来诊断为麻风病。1959年8月,他成了寿光市麻风村的第一批患者。 “村里病人最多时有180多个,后来有些人治好后回家了,有些人老了,得病死了,人越来越少,等我也没了,这地方就空了。”朱万洪说。

      现在,他是自己的“村长”

      40多年前,这里曾是个神秘而令人恐怖的地方。没人敢走近这里,经过这里的人要绕道很远,附近的田地没人敢种,地里生长的粮食都没人敢要。 “大麻风,用汽蒸”。寿光市皮肤病防治站站长闫维国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麻风病曾是令社会高度恐惧备受歧视的传染病,一人得病全家不能见人。朱万洪对此记忆犹新,“1972年,我的病治好了,拿到了麻风病治愈证,但是出去的时候还有人朝我吐唾沫,扔土坷垃。”还有人说麻风病走过的路都会传染,“可是我得这病40多年了,还没见谁被传染上。” 但在当时那个谈“麻”色变的时代,朱万洪很自卑。由于麻风病留下的眼睑外翻后遗症,每次出门时都要戴上眼镜遮盖。因为他腿脚残疾不严重,人又勤快,大家就选他当“村长”,其实也没什么特权,就是给大家跑跑腿,到皮防站拿药,进城赶集卖点粮,买回点蔬菜和日用品。 “当时觉得大家离不开我,挺有用的。现在我只给自己当村长了,一个人的村长。”他叹息道。

      麻风村里走出女大学生

      在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非行政单位的“村里”,同样发生着温情的故事。 闫维国说,朱万洪20多年前跟村里一位女性康复者相爱并结婚了,后来还收养了一个弃婴。两个人在当地皮防站和村民的帮助下,把孩子拉扯成人,如今这个女孩已经在一所大学读书。朱万洪的房间里挂着养女的照片,女儿的房间在隔壁,马上要放寒假了,他提前给她买好了炉子,准备了煤炭,怕她冻着。自老伴五年前去世后,女儿是他现在唯一的念想。 一个人的生活在他看来并非寂寞难耐。白天吃过饭,他就出去溜达,或者坐2路车到市里去玩。“现在人都习惯了,也不怕了,我有几个老哥们,有时一起喝酒,”他指着锅台上面的两瓶老白干,“有时候他们也到我这里来喝酒。” 他不担心以后的生活,寿光市皮防站每个月给他150元补助。另外还帮他办了残疾军人证,每年有4000多元的补助金。 年轻些的时候他出去打工、种地,跟普通人一样过日子。现在老了,他把一亩多地包了出去,每年收600元的租金。“40多年了,我习惯了,能埋怨个啥?谁让你得上这个病呢?不管在哪里,能活着就不赖。”

  麻风病人,是一个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特殊群体。而她却把28年的美好时光,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他们,用爱照亮了他们的人生。这个人就是麻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的天使,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山东省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护士刘振华。

  获得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佩戴着南丁格尔奖章从北京归来,刘振华成了新闻人物。当她的名字和形象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这位共产党员、麻风病房住院部主任已经悄然回到了工作岗位,像往常一样照顾着她的病人。

  麻风病人的天使——刘振华

  一个大院子,几间平房,就是刘振华工作了28年的地方。麻风病人的天使——刘振华

  “有的病人要打针,一打就是10余天,不能中断,而且病人年纪都大了,也需要人照顾。”说起病人,刘振华来了精神。在住院部,目前有20多个麻风病患者,他们大多年纪已大,有的在这里住了几十年。

  “全世界都难找的好人”

  “她太好了,全世界都难找的好人!”67岁的陈起连老人说。

  陈起连18岁的时候查出患了麻风病,并因此造成手脚畸残,由于父母去世,剩下他一个人,在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部已经住了33年了。“我比刘护士长来这里还早呢。很多场景我至今难忘。”

  “刘护士长1977年从济南卫校毕业,来的时候非常年轻,可她对麻风病人一点都不害怕。”陈起连说,“有一次,我发烧,需要打吊针。刘护士长当天正好去亲戚家做客了,饭桌上刚开始上菜,她一听到我发烧的情况,立刻就拉着丈夫一起赶回来了,给我打吊针,饭都没顾得上吃,我感动得哭了。”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80多岁的病人叫徐宗尧,年老体弱,由于肠蠕动慢,不能按时排便,有一次他7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没有排便,刘护士长给他灌肠,灌肠液顺着肛门往外渗淌,大便出不来,刘护士长就用手拿着纱布,给病人护住肛门。后来手一松,大便与灌肠液一起喷了出来,溅了她一身,但她却连眉头也没有皱一下,她不停地忙着帮病人收拾,等老人干干净净时,她还朝老人笑。”

  “有一年过元旦,为了让这里的5个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吃上好饭,刘护士长在家里包了包子,与丈夫一起坐车从市里送过来,送来的时候包子还热乎着呢!”

  关爱比治疗更重要

  “一次,有一个外地的男子看到了写我的报道,找到住院部点名要找我。他已故的母亲是麻风病患者,而他嘴脸经常麻木,于是怀疑自己也有麻风病。我看着不像,伸出手跟他握手时,他迅速把手放到了背后。”李振华护士长说,“他从小生活在对麻风病的恐惧中,有很深的自卑感,很痛苦。我给他做了检查,基本排除了麻风病的可能,给他去了块心病。”

  刘振华说,麻风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前,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麻风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身体畸残,如口眼歪斜、眉毛脱落、鼻梁塌陷、溃疡流脓、恶臭逼人等等,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受到社会歧视。有的家人也嫌弃他们,因此这些人感到没有自尊,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曾经有的麻风病人在这里去世了,他们的家人连尸骨都不来认,让我们随便处理掉。这让我很伤感。除了治疗,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觉得这些人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同情。”刘振华说。

  刘振华一一记下了病人们的生日,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病人过生日。许多病人永远记住了那难忘的生日聚会。住院的患者多是老年人,且多有残疾,刘振华经常跟他们聊天,并且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营养品和生活用品。并且刘振华用政府奖励自己的万元奖金,全部为病人购买了生活用品。

  说起这些病人的遭遇,刘振华总是神色黯然。她说,医院里的病人进进出出,有来有去,有很多病人来了之后,后半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有的是一个人孤孤单单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有病人计算过,从刘振华1977年参加工作至今的28年中,她送走了40多名病人,并负责处理了他们的后事。而刘振华,成了病人们十分信赖的亲人。

  她经常跟病人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养病,多活几年。我们在一起,是缘分。

  病人们按手印写信挽留

  刘振华说,刚刚接触麻风病人的时候,医护人员也有很强的防御心理。给病人检查时全副武装:戴着大口罩,穿着隔离服,还戴着两副胶皮手套,有点像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装束。“夏天也如此,人都热虚脱了,手被汗水泡得发白。随着对麻风病人增加了解,这种情况才好转。”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部位于济南市西郊,以前很荒凉,周围还有坟地,公交车只有一班,到了站还要步行40分钟,住院部的条件也比较简陋,病房是一些低矮的平房。现在条件好一些,但是下了雨还是满路泥泞。刘振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守了28年,风雨无阻。

  1998年,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市区的新门诊大楼落成后,院里想把刘振华从郊区住院部调过来,让她离家近点。

  得知这个消息后,住院部的病人们坐不住了。他们联名给院领导写信,还按了手印,要求不要把刘振华调走,“让她陪伴我们吧,一直到她退休。”病人们这样呼吁。

  刘振华真诚地说:“想到这是病人们对我的认可,我就留下了。”

  刘振华患有高血压,经常头疼头晕,但她从没有耽误工作,周六周日也很少休息,一旦病人需要,她总是及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姐

  在很多同事眼中,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姐。她是个热心麻利、性子有点急但对病人特温柔的人。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北京领奖归来后,刘振华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从来没有想到能得南丁格尔奖。

  刘振华的丈夫孟繁茂,深受妻子感染,除了按时接送她上下班,还经常帮忙照顾病人,并视之为“很应该,很应该”的事情。他说刘振华只是平常人,用平常心做了平常事。

  在《南丁格尔礼赞》中,诗人朗费罗写道:“那盏小小的油灯,射出了划时代的光芒。”刘振华在28年的岁月中,在平凡中谱写了高尚。也许,病人们也会像朗费罗写的那样,“慢慢转过头去,亲吻着落在墙壁上的她的身影。”而刘振华,正是麻风病人心目中的天使和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