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气观:医易相通的理论基础


    形气观:医易相通的理论基础

       ----- 漫游浙江南北湖谈仙观随笔

     曾祥裕(赣州风水养生堂www.zxyfs.com, QQ175613195)

  点击浏览下一页

    游览浙江海盐南北湖已过几个月了,我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的这个融山、海、湖于一体的风景区,除了迷人的自然风光外,还有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屈指数来,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名人在此隐居旅游:秦始皇、顾况、罗隐、文征明、王阳明、徐渭、黄宗羲等文人学士均留下足迹和歌咏南北湖的绝妙好诗。不过最触动我心弦的不是诗歌,而是隐居谈仙岭修道的谭峭所著的《化书》。由他的形气神论触发我对中医和风水的形气观的再学习和再思考。
 
   那天下午,我与弟子朱祥锋、其友邱林根一起勘测过南北湖古墓后,在风雨中抵达谈仙岭,也许我是从戚继光故居赣州来的,让我开始对这个昔日谈仙岭古战场,曾弥漫过明末戚继光抗倭硝烟的历史格外钟情。

   点击浏览下一页


   边说边走,见到岭上有一座城墙,友人邱林根说来了谈仙岭不能不去谈仙石城。谈仙石城位于南北湖风景区西部谈仙岭上,海拔96.7米,是海盐、海宁两邑交界处,也是古代海盐县至省城杭州的孔道。谈仙石城形势险要,左右有两山夹峙,南为南木山,北为北木山,西侧为海宁黄湾诸山,东侧为一长达三华里的山谷,只有一条崎岖小径,可供出入,从南北湖边远远望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谈仙岭又有“江南八达岭”之誉,谈仙岭石城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小的石城”。

   树有根,水有源,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谈仙岭的岭名与谭峭有关(古文谈与谭通)。宋《澉水志》载:上有谭仙庙。相传为南唐道家谭峭炼丹得道之处,至今留有仙人脚、石浴缸、炼丹井等遗迹。
 
  在谭仙岭边有一孟姥泉,泉涌不止。泉水沿日月岗(石浴缸)东流,经明亭至关门咀,折向南,经麂山与南木山之间流入南湖。泉水全长1.5公里,故又名长水涧。
 
   谈仙观道士见我们是从事风水研究的,笑逐颜开,起身招待我们,说正好他自己也在看风水书,想学风水。谈到他们这个道观,他来劲啦!问我们是否看到有个古迹仙人脚,说这是位于谈仙岭城墙西侧一大石,上有一草鞋脚印, 长50公分,阔17公分。相传南唐道家谭峭在谈仙岭炼丹,著述“化书”,得道成仙飞升时所留。现石旁有碑记述此事。

    道士对我们介绍说,站在山顶天睛时俯瞰山下白露洲与南北湖形似阴阳图。环顾四周,谈仙观处于两峰之间,山门开在巽巳方,主殿坐向为壬山丙向小空。

   想不到在谈仙岭感受到了道家谭峭大师的仙气。谭峭(907-960),字景升,号太极子,五代南唐时道士,道教学者,福建泉州人。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史,酷爱黄老诸子之学及道教典籍。后弃家学道,遍游终南、太白、太行、五屋、祟、华、泰、岳诸名山不复归。他曾拜嵩山道士为师,得辟谷养气之术,道家称他“紫霄真人”。
 
  谭峭游遍名山大川,最后选中南北湖畔这个静谧的山头住下修炼丹药,潜心著述。肯定是看中此地的风水殊胜的一面。道家与风水有密切关系。道教教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风水的最高境界就是“道法自然”。

   原来我只听说道家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太平经》、《庄子》、《列子》、《阴符经 》、《抱朴子内篇 》,不知道还有《化书》,说明我学识上的孤陋寡闻。

   谭峭《化书》为五代道论名著,其中略寓内丹之旨,后成为全真道教主要经典之一,与《道德经》、《南华经》等相提并论,号称“全真六经”,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谭峭自谓:“是书之化,其道无穷。”《化书》共分6章110篇,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无限多样的世界统一于“道”。 本想在道观请一本《化书》回家好好阅读,但是没有此书,难免有点遗憾。

   据道士介绍,谭峭在《化书》有一句经典名言“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在谭峭看来,万物皆由虚和实转化而来,而在本质上“无形影、无寒暑、无死生”。我听后怦然心动,觉得对我们思索人生价值有启迪意义,既然把宇宙看作一种最后得归于寂灭的轮回,那么尘世中众生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就显得虚妄和荒涎了。
   人出生之时双手握紧,似乎想抓住什么东西,但是人死后却撒手而去,什么也抓不住。纵使再多的财富你也带不走。叹红尘,几时休?花开何处?花落何处?一抔净土掩下几多风流?所以我们不妨“齐昏明、齐奢俭、外荣辱、黜是非、忘祸福”,活得自在活出快感!

    人的心灵猛然醒悟,有时就在旅途中目睹一草一木的盛衰,听到某人某事的无常,触发自己的心绪,从自闭的阴暗小天地放飞到蓝天白云中。

   我沉思于“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觉得此语,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医和风水的气形的理解。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

 在天地之中,五行所产生的特徵,在天称为五气,即青、赤、黄、白、黑,在地称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形成;其不时地所产生和运动变化。在人体配为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六腑为大肠、小肠、胆、胃、三焦、膀胱。人为万物之灵,其在先天所造就秉赋条件中,已完美地得到了五行之正体。在表象所发露的精华,呈上而激发于头面,故象天之五气;而在内则归结于五脏、六腑,象地之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这段经文论述的是味、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对“化生精,气生形”的理解,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独具只眼:“按化者自然之有,太极之动机也,动则真精藏焉。有精而后有气,精其体而气其用也。有气而后有形,气之所至,形始全焉。生生不穷,皆自化始。”

  其实说的就是一个生命进化的过程:味归形(形食味),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精归化,化生精,精化为气,气生形。也就是说,饮食物的味滋养、生成、充实生物的形体组织,形体组织产生了具有活力和功能的气,气的作用生成了具有生殖功能的精,精蕴涵并产生了化的作用和过程。化的发生(出现新生命)又生成了具有生殖功能的精,精又产生了气,气又生成了形体组织。当然,接下去形体组织依赖于味的滋养,周而复始。在这一链索联系中,古人找到了味、形、气、精、化的相互对应关系,得出了生理的长养关系,进而得出饮食物味太过对生理损害的的原理:味伤形,形伤则气伤,气伤则精伤(气伤精),因而气也伤于味。


   由此我们懂得了道教养生学说的实践基础是建立在精、炁、神学说之上。

   道家关于精的概念一般专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渡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所谓保精,即是防淫戒漏。精为命宝,不可妄泄。道家认为,人不自损其天年,便可自终其天年。一般来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淫,房室无节。

    道家认为炁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说:“炁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抱朴子》也说“人在炁中,炁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要炁并以炁为生。”因此,“身劳则神散,炁竭则命终。根竭叶繁,则青青去木矣:炁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养生还在于养神。由于“神为炁之母,炁为神之子”,养神则可养炁,养炁亦可养精,神凝炁聚,炁聚精生,故凡欲宝精养炁,必须养神为先。《七部语要》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弛鹜而不守: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人的养生之道在于,维护好“精气神”。《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对风水而言,形与气为孪生兄弟。风水形气论的观念,奠定了风水理论。形指地势、地形、建筑物、造形、大形势、中形势、小形势〔格局〕等各种体形,形有秀丑之分;气 ,非空中的流转之空气,而是形体与光线产生的感应之气。


   说到形,就要先说象。风水学说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风水形气论中包含着天象和地形的相应或天气和地气相应的观念。

   司马迁早就说明了天象和地形的相应,他说地上的阴阳或五行的气及各州的彊域都相应与天上的日月或五星的精气及天文的形象。

“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象和地形的观念就是从阴阳五行的气与日月五星的精气密切的关联着的认识。在《靑乌经》中记录了山川是从阴阳五行的气生出来的,山水的外形是内气向外面表出来的。
 
  “按五星云者,金曰太白,木曰岁星,水曰辰星,火曰荧惑,土曰镇星,玆五者则五行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精係于天,形著于地,盈天地间。万物万事莫不本此。地理之妙,岂外此乎,经曰,天分星宿,地列山川,良有以也。”

   天地的象形靠着天的六气和地上的五行的气的作用来表现出来,这两个很紧密的关系就联系到纬与经了。秀丽山水的外形就是从星宿的精气得成来的。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星宿就是日、月、五星和位于天上中央的北斗九星;而作为一年的节气把握的基准星宿是二十八宿和它的精气。

   所以在风水形气论中认为天气和地气的相应就能极大影响地上山水的形象,并且认为星宿与山水就是天气和地气作用的结果;四方连延的山脉就是从星辰的灵气得成来的,而且在星辰的里面包含着精和神。

   风水形气论的五星法、九星法、四神、及六秀方位等都是从这些观念基础上展开来的,在它的里面有古代中国人对形和气的理解。

   当笔者再次重温《葬书》,就更加理解了形与势及气的关系,如“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就说明了山川都是气的凝结体。

  《葬书》中多处阐述形与气的关系,以此说明形法的基本是势与形及气的观念。

  △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己福。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夫噫气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陋之穴,败椁之藏也。 ”

   .......

    郭璞关于形气论的阐述,就说明了对势与形及气的关系,也说明了势与形及气的完美结合的吉地。由此我们对风水形气论不可不加以重视。因为 势、形、气是相连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气论有利于我们寻找风水佳地: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全气之地,宛委自復,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自古以来风水研究者无不看重形气论。南唐时期的风水书 《灵城精义》有专门章节讨论形气。
 

  “山乘秀气,水乘积气,石乘杀气,平乘嵴气,又云山谷异形平原一气,此山川之大势,乃山川之真性情也。……若见秀丽所丛,便是真气所聚。……故以峰峦之秀气为生气耳。……若见诸水所积,便是真气所锺……故以水之积气为生气……山川有真性情,气势为先……察以眼界,会以性情,若能了此,天下横行,此以气势言也。”

    上述无不说明了山、水、石、平洋等的形态都有各自的气,气的根原是一个,这是山川的大势而且是真正的性品。并且说气就是表现到外面的形态,秀丽的山水就是真气与生气的凝结体。也就是说山水的真正性情表现到山水的气势。

  
   龙穴砂水向各具形态。山形水态产生不同的气场。它们分别依据天文的五星和九星的性质而定的。

   龙脉即山脉。“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山之绵延走向谓之脉,如“人体脉络,气血之所由运行”。论龙脉起源,龙脉有分支、大小、长短,故谓龙犹树,有大干、小干、大支、小支。就阴阳风水的山川格局而论,风水理论以龙脉的聚结,即山水的聚结来进行考察,有大、中、小三种格局。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阴地(坟墓)。
 
   龙讲究山峰或峦头形象,有生龙与星峰之说。星峰实是山岳配天、上应天星,以星辰分类,谓之穴星或星体。有五星形势之分,取五行说中金、木、水、火、土之圆、直、曲、锐、方者诸象来评价山峰形象的优劣。以五星说为本,又有变格之说,如九星等,变通为用,以分析千姿万态的峰峦形象。至于生龙,除指山峦起伏,顿错有致,生动美观,并且峰峦形象夷演雍容,脱颖特达,端崇雄伟等等外,尚注重其生气,即生态良好,有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 山之皮毛,
追求山或龙之体质“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由上述风水之说,及赋以龙脉以灵性,象征其命运,乃筑以观星台,与天地共吐纳,穷究天地于其上,以祈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相度风水须观山形,亦须观水势,甚至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等等。讲究水的功用利害与其形势、质量之间的关系,概称“水法”。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与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息息相关。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皆血脉之贯通也。俗谓:山管人丁水管财。故风水理论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历来引为风水中吉利水形的最佳模式为:选址于河曲,则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金取象其圆,城则寓水之罗绕,故有水城之称,这种形势又称之为冠带。以至于宅前人工河,民宅前半月形水池,也由此衍出。
 
     九星水法被使用在穴处判断水流和方位的吉凶:在九星水中絶胎水是被看做受到天文禄存星的气运的水流,生养水是受到天文贪狼星的气运的水流,沐浴水是受到天文文曲星的气运的水流,冠带水是受到文昌星的气运的水流,临官水是受
到武曲星的气运的水流,帝旺水是受到武曲星的气运的水流,衰水是受到巨门星的气运的水流,病死水是受到廉贞星的气运的水流,墓水是受到破军星的气运的水流。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必然感受天地之气,天地之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气质和面相。在唐代《雪心赋》中记录了杰出人物的诞生也是受山水的灵气变化的结果, 这里说明的是人们能受到地理的影响,地理和人们的关系是相传接的影响的关系。

    山青水秀出良民,穷山恶水出刁民!我近几年来考察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适、周恩来等伟人故里,无不为他们居住环境的优雅而赞叹!记得有次我在福建上杭一个群山丑陋的小村中勘测风水时,没等东家出题考试,我对此山形摇头,脱口而说,此地出不了读书人,只能出脾气暴躁的凶汉。东家两眼死盯着我沉默良久,说不出话来。

    漫游浙江南北湖谈仙观,思绪放飞,拉拉杂杂,信手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