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其真
李一信
一个人养成一定的习性后改也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鲁迅文学院供职,协助当时的院长贺敬之组织教学和行政管理。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我又被调回作协机关主持办公厅工作。蓦然回首,离开鲁迅文学院已有十多年了,但还常常魂牵梦绕在那青藤爬满的教学楼里。那里有师长给我的教诲,更有成百上千的学员在与我的切切磋磋中留下的友谊与温馨。近年来,鸿雁的往来虽然疏淡了些,但从鲁迅文学院走出的学员,不管是毕业于研究生班的,还是研修班的,也不管是住过校的,还是鸿飞函授的,我只要在报刊上看到他们发表的作品,就会怀着一种喜悦和钦佩心情进行阅读,并回忆其留在我脑海里的抑或天真、抑或庄重肃然、抑或玩世不恭的音容。他们给了我无价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友情。这已成为我的习惯。
在我送出校门的学员中,并非人人从文,有的从政而政绩显赫,有的经商下海儒雅犹存,自然也有混迹尘世而不尽人意者,但抱定志向从事文学创作、或从事教学、或从事文学服务的工作者,他们矻矻耕耘,默默奉献,常常令我为之敬仰。在他们从事的五行八作中,文学创作是最骄人的。他们有茅盾文学奖的得主,有获鲁迅文学奖的佼佼者,若把他们获奖的各种奖项的奖杯和证书集中陈列展出,那一定会成为文苑一道亮丽的景观。在文学创作的领域里,我注意到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云蒸霞蔚,热气腾腾,但也毋庸讳言,其良莠不齐、草苗同畴、花棘丛生、鱼龙杂混,鉴此情状,我便格外关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工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的引领,而当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远远落后于文学创作。在我结识的从鲁迅文学院毕业的年轻朋友中,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寥若晨星,而能对当前文学创作现状芜杂找准其症结、点中穴位引领其健康发展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实在是文学创作领域里说不清道不白的一种悲哀。
前几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班、现供职于辽宁鞍山师范学院的赵晓虎同志送来他即将出版的《文艺审美价值论》书稿,我的眼前倏然一亮。
《文艺审美价值论》全书共分八章: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学价值;文学价值基础与文学活动;文学价值观的发展;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看文人的命运;鲁迅作品的文学特性与价值解读;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体系的建构与设想;喜剧艺术小品的特性与价值;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大家的学术启示。晓虎对近当代约五百名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和批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扬弃,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集众家之长融个人天才之大成。
鲁迅先生的公子周海婴在2006年“上海书展”上的讲演中说:“我作为鲁迅的后代鼓起勇气,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的想法,发出我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作为鲁迅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我希望能够促进社会各界传播和弘扬鲁迅精神,并且让这样一种精神真正地活进21世纪,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但我决不是把鲁迅作为我个人的事情来做的,而是把他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事业来追求,中国的未来需要鲁迅,需要这样的文化精神。因为他已经是一种经过一个世纪大浪淘沙所产生的中华民族现代的文化精神和脊梁的象征。我希望这样一个社会性的工作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周海婴在讲演中提出“鲁迅究竟是谁”的问题,这决不是悚人听闻。在已经存在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中,鲁迅成了社会意识形态化的一种符号,他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价值,而真实的鲁迅固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被庸俗化和简单化了。鲁迅是民族文化的旗帜,但他不是、也不应该变成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还鲁迅的真面貌,还鲁迅的真精神,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做出实事求是概括,真实而不是虚妄、宽容而不是狭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探讨和追求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在当今显得格外必需。晓虎在这部论著中,第五章以“鲁迅作品的文学特性与价值解读”为题,从《野草》的失语现象、《野草》语言的乌托邦建构、新时期以来《野草》修辞学研究综述等方面,透过《野草》的“失语现象”和语言所具有的“乌托邦色彩”,对鲁迅独特的审美体验的文学架构映照出的心灵世界进行了鞭辟入里分析,指出了鲁迅文学作品的特性和审美价值。晓虎抹去人为加在鲁迅头上的“光环”,在鲁迅“两难选择”的语言中看到了一个“本真”的鲁迅,如同我们在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的“两难选择”的结局中看到的真实世界。美在其真。失去其真,美便成为虚妄。鲁迅是人不是神。立人为本是鲁迅思想与精神的灵魂。他坚守的独立思考,他坚守的韧性,无不体现出他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晓虎通过《野草》对鲁迅文学价值的论述的可喜可贵也正在于此。
文学是一条永不枯竭的长河。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探讨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在《文艺审美价值论》一书里,欣慰地读到“小品喜剧艺术的特性与价值”。晓虎以“赵本山现象”为典型,对“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色”“从‘政治修辞学’到‘民间狂欢化’解读赵本山小品的叙事策略”“赵本山小品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出现的“喜剧”与相声杂交产生的新的艺术品种“小品”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这是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晓虎和本山都是辽宁人。老乡对老乡虽不乏溢美之词,但晓虎对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语言的表达手段,以及对赵本山小品表演的审美特征的综述,对当前文学创作如何从迷茫的峡谷走出打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天地还是很有启发的。文学创作是门综合艺术,它需要吸纳各种艺术门类之长,才能产生出个性鲜明的独特的文学精品。
我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读《文艺审美价值论》一书的每个章节,只是有选择地重点阅读了部分论述,但已受益匪浅。我诚挚地祝愿晓虎身笔双健,教学顺利,不断有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