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楼市:北京不是华盛顿


北京不是华盛顿

 

中国房地产业具有“北京共识”特征,是在边走边总结之中逐步调整的,也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完全自由不同,可以说完全自由的房地产市场在中国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北京不是华盛顿。

 

目前专注于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正在被北京共识所取代。我们知道,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中国国情下试运行的,体现了“摸、猫、撞”的特色。

 

土地是国有的,房子是私有的,土地我们拥有的是永久使用权,房子是永久所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这就是中国特色。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政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不能一步到位,适应才是最好的。比如议论最大的“物业税”,也应是逐步推进的,凡属于私有化市场经济的改革,政策也多是逐步推进的,要一步一步来的在稳妥。物业税首先在高房价的城市和占有更多资源的高档物业中实行,在市场化高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推行的可行性最大,这是符合中国一贯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全球共识。

 

还有必要说说中国为什么发展房地产业吗?1992年邓小平南巡指出,房地产业有利于加快市场化改革,凡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都是好“猫”。

 

房地产有效的提高了国民的生产欲望,干的好要吃得好,吃得好要住得好,衣食住行是必须品,是消费中的基础消费,不能不吃不住,也不能不穿不行。房地产是最大的刚需。有人调侃:无房等于无媳妇,只有国家解决无媳妇问题,无房也可以,玩笑之后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人问放羊娃,放羊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这样的轮回是中国人千年的宿命,辛苦一辈子,得有房子有家啊。无房=无家,这在中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文化。

 

房子成了生产动力,单位分房与职称职位年限有关,新房子给大领导,大房子给领导,小房子给老员工,新员工等着领导领导换完房子排队等。很多人就为了这房子,混在单位了,不过这也是一种向上,社会不是这样的。

 

不利于生产力解放的政策必然被打破,为了提高GDP的房地产成为急先锋,卖地是GDP、盖房子也是GDP,物业税不能提高GDP,发展产业地产,将房地产与产业对接就是一种新现象。商业地产催发一个万达,产生了王健林,促进消费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商业+地产=万达,再次杀入商业地产领域的万科,要知道现在就不买“万佳百货”了。万科在撞,万达在摸索,发展地产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商业,这是万达,做地产不做其他,这是万科。只要能走通,都是正确的,没有定式,这就是北京共识。

 

时势造英雄,中国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东东枪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路还要有恒心,更好的是要有重新组合的能量。奥修说,金刚石和玻璃的元素是一样的,只是组合不同,价值便不同,房地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俊遮百丑,而是又要稳,又要快又要准,一样的,作为百姓不可要求完美,不完美才会存在,否则需要另外一个不完美替代。

 

北京不是华盛顿,现在都好,我们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