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银行股已经接近于“卖国价”


在大概2007年年中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中国的工行、建行等银行曾以非常低的价格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安联、高盛、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后来由于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利润几乎以50%的复合增速增长,又赶上了2006-2007年的大牛市,按当时的市值算,外资因为低价入股中国的商业银行,浮动利润在7000亿元左右(也有可能是10000万,时间长,具体数字忘了)。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经历2009-2010年那样的货币大膨胀,因此7000亿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个事情后来一直被媒体,被很多爱国人士反复诅咒。几乎一致认为有人以“卖国价”出卖了中国的银行的股权。我最初看到这个报导的时候,也是骂了至少二十个人的十八代祖宗。不过在股市中,有时候很难讲某一个价格是绝对合理,或绝对不合理。中石油48元的时候,就有人要,有什么办法?现在中石油只有11元的时候,反而没人要了。中国人寿18元在AIPO的时候,有无数的人准备第一天就大量买进,当成养老股。估计有很多人在人寿上市第一天38元的时候抢进,现在也不过21元。

外资入股中国的商业银行的时候,中国银行业仍深陷不良资产的泥潭。因此不光是中国人不看好中国的银行业,而且全球都不看好。这里未必有什么阴谋。当苏格兰皇家银行与中国银行达成入股的协议的消息传到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价马上大跌。当时国有银行也曾在国内四处打听有没有人愿意入股,普遍被中国的垄断国企拒绝。我记得只有长江电力出资30亿元,买下了建行大概1%的股份。

当初作为战略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溢价为17%。工行获得的溢价为15%,中行为10%,也就是市净率为1.17倍、1.15倍和1.1倍。几年以后的历史证明,这些投资中国银行们的外资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外资金融机构之间,恐怕代表了不同的股东的利益,如果当初它们知道以后能获得暴利,必然大打出手,大幅提高报价,以确保能成功入股。这样就不可能以1.1倍左右的市净率水平对外出售股份。或许在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有无数的机构在后悔,或是梦想能再次有这样的“卖国价”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机会。想象一个外国人,以半生不熟的中文说道:“曾经有一个机会以1.2倍不到的市净率入股工商银行的机会摆在我们的面前,可是我们没有珍惜,让高盛、安联抢走了。如果上天再给我们一个机会的话,我们想买100亿零30股。其中30股是把我个人的裤子卖掉后额外买的。”

但是奇怪的是,当市场上再次出现这样的机会的时候,投资者却骂声一片。真有这样的事吗?有。什么时候,Just at now.

民生银行最近宣布,为了补充资本金,将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向7家公司以4.57元的价格定向发增,筹资214亿元。这些公司有: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认购142,400万股、119,000万股、66,000万股、 50,000万股、16,000万股、50,000万股和26,600万股。其中,前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4.57元,按上周五收盘价5.10元来算,差不多打了9折。这和一般公司的定向增发没有太大的差别。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民生银行的每股净资产是3.75元。这就是说,民生银行的定向增发价相当于1.22倍市净率。这已非常接近于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卖国价”了。

怪不得史玉柱控股的健特生命公司愿意出巨资65亿元入股了。

当然,小散户是不可能以这个价格入股的。就象一般的散户不可能象巴菲特那样,以约15%的股息率入股高盛和通用电气的优先股。不过即使是5.10元的价格,也不过是1.36倍的市净率,比“卖国价”高不了多少。

最近两个月以来,已经有西安银行、浙商银行的部分股权公开拍卖,此外,温州银行一家股东的4562.47万股持股也正待价而沽。按照三家城商行的挂牌价以及2009年财务数据粗略计算,转让价的平均PBPE分别为3.62倍、21.25倍。去年下半年,澳新银行先后对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天津银行追加8.32亿和16.5亿人民币的投资后,澳新银行对这两家银行的持股比例固定在20%。其中澳新银行对天津银行的入股价5.20元,2009年,天津银行每股收益0.436元,去年末每股净资产为2.76元。入股价相当于2009年静态市盈率约12倍,市净率1.88倍。这同样接近于目前的上市银行。

对于民生银行,我是比较看好的,不过我只持有10000股,是一次准套利交易并后来加仓的结果:做了一笔准套利交易

不过,我可不建议读者买进银行股,毕竟投资是有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