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该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的审查意见,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
作为朱学勤的粉丝,面对“朱学勤论文抄袭剽窃不成立”这个结论,我内心有一种轻松与安慰。这是因为在朱学勤抄袭问题上,当事人与相关单位在舆论风暴中,都持续以站立的姿态来面对。我相信,任何粉丝,都会从推崇者持续站立的姿态中,得到最大的心灵安慰。
朱学勤是去年7月卷入“抄袭风波”的。而在同年3月,涉嫌抄袭的指责都聚焦在清华大学汪晖身上。汪晖是被学者公开在纸媒发表文章实名举报卷进抄袭旋涡的,他始终沉默不语。随后,网友匿名又在网上举报朱学勤抄袭的帖子,生成了新的舆论旋涡。水面更加不平静了。而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除了沉默,让新的沸点淹没旧的热点,似乎就是最有效的危机公关。
与汪晖沉默不同,朱学勤很高调。他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同时还对相关活动选择回避。相比之下,尽管国内外学者纷纷呼吁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也对汪晖论文抄袭事件进行调查,然而,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这种姿态,让人觉得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有姿态真的很重要。它至少能让别人感受到,是在站着,还是在趴着。一个人如此,一个组织或体系也是这样的。在学术问题上,无数普通人自然是不容易去做评判的,这也意味着,关注当事人以及背后组织的姿态,本身很有很重要的民意价值。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人能在精神趴着的情况下就把学问搞得好。
从这个意义讲,现在“粉”朱学勤要比“粉”汪晖更能有心灵宽慰。汪晖、朱学勤“抄袭”事件后来甚至演绎出“阴谋论”,被说成是学术界不同派别之间的缠斗和报复,让人嗅到一股乌烟瘴气。在这种情况下,姿态无疑就更重要了,毕竟,在混乱中,就算是忠实的良善者,选择躲在暗角做“懦夫”,就肯定不能像高高站起的人那样,容易让人看清脸上表情。
不要阴谋,要真相。对任何事情都应如此,学术自然不例外。要得到真相,首先就得有不回避的姿态。我觉得,现在复旦大学公布对朱学勤博士论文的审查意见,同样又是一种很重要的姿态。无疑,这是对当初朱学勤主动要求“开胸验肺”的公开回应,它在学术界肯定又会激起强烈反应,来倒逼更多问题的解决。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这个结论,并不是说朱学勤在“开胸验肺”后一点斑点也没有呀。对朱学勤存在的那种“注释不规范”问题,学术界之前讨论得太多了。有学者甚至认为以现在引文规范的标准要求去查验上世纪中国学者的论著,绝大多数学者都很难完全清白。我还是那句话,学术问题留给学术界解决,包括弥合学术界在相关检查体系与规则上存在的不完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更意味着,学者面对问题站出来,站得风口浪尖上,是多么重要的事。
严谨而不浮躁,有风骨敢于担当,这是学者起码品质。做学问是很苦的事,有学问的人能够得到推崇,不仅仅在于学术之理,同样还有关学者为人。这里我想矫情地说,其实做学者粉丝也是很苦的,这种苦,不仅在于领悟学问的艰难,也有荣辱与共的心灵体验。这一点,我想不论是汪晖的粉丝,还是朱学勤的粉丝,这段时间心理都不会太好过。
当然,作为朱学勤的粉丝,在事件发生后,我内心的安慰与宽松都是在持续生长的,特别是现在,已经觉得可以心安了。也许还会有人继续拿着学术来说事,我觉得那是好事,是他们以及学术界的好事。对于一个粉丝,以及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能够持续不断面对清晰出现的姿态,其实足够了。毕竟,没有姿态,也不会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