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一篇2002年文稿:缙云山的三层境界


——给《移居重庆》杂志

 

在环绕重庆的群山中,缙云山属“北岳”。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霞雾缭绕,如烟似幻,古语云“赤多白少”为“缙”,缙云山之名便由此而来。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名字:川东小峨眉。小,言下之意便是个头小,缙云山的海拔不到1000米,但这“小”字中却包含着大气象,除了云海,奇峰,山花,清泉这些秀美装饰,缙云山更有一种内涵,若你静下心来,然后缓步踱上缙云山。绕着蜿蜒曲折的路径,放任你的各种感官去凝视、倾听、触摸、嗅闻、遥知,你当体会到缙云山的三层境界。

幽静
说到字,自然想到了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清泉石山流,鸟鸣山更幽

那么,我们置听于缙云山,想到这一名句,有时可能会想到王维莫不是在这座山写下那

千古名句的。这种想法似乎有些虚妄,但又怎能不说是自然、由心而发的呢。

在缙云山的山腰上,有一片幽密的竹林——白云竹海。穿行在这片万亩翠竹林中,凉风习习,踏着泥沙小径,有先前的落叶铺垫脚底,柔软且发出沙沙的细碎之声。不知名鸟儿如梭般在竹林中翔行。时而在东边脆鸣,时而又在西边应和。仿佛在与你说话,又仿佛在召唤你到它们所喜爱之处,欣赏、体味更大的美景和幽静。

竹林深处有一座古刹名白云寺,木鱼声声,敲打出深奥的佛语和悠远的理想,那里是一种远离世俗的生活。走进这片清幽之地,就如同走进了诗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变幻

王维虽然没有在这里写过诗,但是有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来过。

唐大中年间,李商隐入川,担任东川节度使掌书记时,曾几次由梓潼经小川北路顺小三峡到重庆。据说,有一年秋天,舟过嘉陵江温汤峡,慕名登上缙云山。住在大林寺中,窗前夜读,耳闻淅淅沥沥的雨声,推窗观看,密密麻麻的雨点洒入寺前池塘,平静的水面,水花飞溅,水位高涨。诗人触景生情,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于是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独,却话巴山夜雨时”

缙云山多雨,常年降雨量为11001300毫米,夜雨时间占60%以上,而春秋两季间比例高达75%,每年秋至,阴雨霏霏,绵延不断,夜间尤甚,形成典型的“巴山夜雨”气候。而“巴山”正是缙云山的古称。

在缙云山中,一天的风云雨晴变幻是捉摸不定的。上午10时还是艳阳高照,一派和风清新。下午2时,可能就会是乌云密布,继而下起绵绵细雨甚或大雨来。下雨时,你便可能会狼狈,由于没带雨具,你在山中东躲西藏于有遮掩的树、洞。那情景颇为好玩,你像重回到童年,逢雨时便摘一枚荷叶顶在头上。甚至会出现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味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中,无可奈何之余,又体会到了和它亲密接触并机智应付的乐趣。而最终骤雨初歇时,你便可能生出类似苏轼词《定风波》中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感慨。是呵,无论你在商战政坛中,有过多大的荣誉、挑战,甚至是屈辱,最终的是一切都会过去,你还复一个平心静气的人。


古蕴
作为国家级著名的风景区缙云山,之所以名声远播,主要是因为它有据说数十万种植

物。96.6%的森林覆盖率让它成为重庆的天然氧吧,重庆人亲切地称其为城市的肺叶。

在并不大的地域中,拥有如此多的植物品种,其中还有不少的珍稀物种,比如1.6亿

万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古老物种水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且幸运。我们来到山中,和数百万年前就诞生的植物,特别是有着上千年、几百年的树爷们在一起。虽然没有言语的对话,但我们何尝不能体会到那种近乎血缘的交流、历史的浸淫。你看着那数百年的古树,看着它的虬枝苍干,想象着它经历了多少风雨雷电、四季和人世的变幻,作为一个在世的植物长者,该是有多么大的见识和智慧。你或许可能从它与命运抗击时留下的累累疤痕中得到启示——人活者,就是要与命运搏击,并取得胜利。你会想到,人为什么要尊重历史、文化,那是因为它们便是我们现世、未来生存的启示之源、回归之源。
 
   
缙云山便是这样,除了给你美好的自然风景,还会给你许多的体悟,养眼养心,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