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杨树“重回”沈阳


  热爱乡土树

  本报主笔 刘长杰

  

  当杨树重新占据街道两侧,成为十一纬路主要的绿化树种时,我们欣喜杨树的“归来”。

  因为这条路上有和平区政府、市电业局、辽宁出版集团、交通银行等重要单位,所以沈阳的十一纬路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马路。重要的路,绿化自然会追求最好的效果。比如,这条路上的花坛是松木做成的,很漂亮,从春到秋,花坛里鲜花朵朵,五彩纷呈。按着这个逻辑,这条路上的绿化树,也应该考虑漂亮或高贵的树种,才算般配。然而,城建绿化部门却为这条重要的路,选择了本地当家的乡土树种之一的杨树。

  依惯例,绿化部门会为每条即将绿化的街道,出一个具体的规划,而绿化树种的选择,自然也包含在其中。如果这一次选种杨树的行为不是“急就章”,而是早有安排、按部就班,我们对此是持欢迎态度的。

  从去年9月28日开始,今冬明春沈阳主要街路行道树补植以及重要节点绿地改造提升工程,就已全面展开。在绿化部门的规划中,全市计划植树220万株,而树种选择上,确立了“全面绿化多栽树、多栽乡土树、多栽乡土果树,重点部位栽大树”的思路,并筛选出适合沈阳市道路绿化的10种树:蒙古栎、馒头柳、五角枫、椴树、白蜡、杨树、国槐、油松、山杏、火炬树。

  “多栽乡土树”这一城市绿化大原则的确立,是尊重自然意识的一种显著回归。虽然每年明确规定沈阳绿化树种的做法已持续多年,但从历年绿化树种的选择和绿化结果看过来,我们认为沈阳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2003-2004植树季,沈城的绿化树种选择了油松、加拿大杨、银中杨、旱柳、绦柳、垂柳和山桃七种树,然而今年的绿化季,这七种“主打树”中,有的已被排除。

  最近的一个惨痛教训出现在去年春天,当2010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时,人们忽然发现沈阳多条街道上刚刚种植且存活仅两年的洋槐树,成排地死亡了。有人分析是污染造成的,有人分析是冻害造成的,还有人分析是树种不适应沈阳的生长环境。其实不论原因是哪一种,都无法绕开对城市绿化(包括行道树、庭院绿化、旅游景点等)树种的具体要求这个问题。

  理论上,城市绿化树首先就要具备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特点,其次才是观赏价值高、寿命长,再次才会考虑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成批的洋槐树不论死于哪一种原因,都是绿化部门没有把“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放在首要位置之故。如果联想到洋槐漂亮光鲜、美艳动人的叶子和花朵,我们或许不难理解这些树木被植入沈阳街道的一个理由了——观赏价值高。而事实上,没有活下去的本领,再美的树,没有了寿命,也就没有了观赏价值,更谈不上经济价值的实现了。有了这个认识,顺势提出“多栽乡土树”的城市绿化指导思想,显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所谓乡土树种,主要是在沈阳当地成活率高、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树种,而乡土树种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选择(即达尔文定义的“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而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已经证明了其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寿命长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至于沈阳市这一次选取的10种绿化树是否具有观赏价值,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因为美是没有一个共同标准的。

  我们认为,美要美在简单朴实,要有地区特色,不要人云亦云。林木的立地条件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因为贵而美,是因为适地适树、生长旺盛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地区的乡土树种都是最美的,都是一座座城市的精灵。而当一座城市开始不再青睐外来物种,坚守自我特点的时候,就是这座城市成熟的时候。我们希望沈阳拥有这种成熟的美。

  ***注:此为发表于20110113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10113/index.htm 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