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和审判的诉讼行为。立案是办理刑事案件必须经过的一个诉讼程序,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才有立案的权力和职责,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立案。
刑事诉讼法把立案规定为刑事诉讼的开始和必经程序,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揭露和惩罚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且准确评价社会治安形势和进行正确决策。
刑事立案后犯罪嫌疑人意味着什么
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因此,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一旦决定立案,就说明已经发现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