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云杉“文化三论”
在时代的洪流中,积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之功,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全球化时代以来最波澜壮阔的巨大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北京奥运会让100多年来萦绕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文化失败主义阴影渐渐褪去,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则让世界看到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因素、中国力量。资源全球配置、信息自由流动正成为可能,地球是圆的,世界更是平的。
无论是东方或者西方,都从未象今天这样,对中国问题给出了层出不穷的解读。从西方人奈斯比特推出《中国大趋势》到中国人思谋500年来的《大国崛起》,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东西方在相互走进对方的同时,仍在不断纠结,强调文化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解读中国奇迹以及国民的精神世界,实在是一件攸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重大战略课题。近日读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以下简称“文化三论”),颇有拨开云雾之感。这篇长达2万多字的长文虽然着眼国家文化战略,其实早已经超出文化本身,以500年的历史纵深和全球化的视野,系统探讨了国家中兴之道和崛起之路,对于进一步凝聚全民文化共识和文化精神,塑造现代性,实现民族复兴,极具战略价值。
“文化三论”第一论谈文化自觉。即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强调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的认识论。文化自觉的重点是文化启蒙,对于以内省精神著称的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自觉常常用来表达个人精神建构,用于国家层面并不多,这个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对于执政党的文化担当和文化使命有了更加贴切的描述。从文化经济层面、文化制度设计层面、文化精神层面、文化哲学层面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极大提升和丰富了文化建设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内涵和意义,提升和完善了执政党对文化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在中世纪神学的精神废墟中,西方世界从文艺复兴开始,积极开展文化启蒙运动,从文化蒙昧走向文化自觉,开创500年来西方之繁荣;30年来,在文革的废墟中,跌经患难的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重新塑造了国民开放的精神世界,其发展的源泉其实就是文化启蒙、文化自觉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启蒙、思想解放。
文化自觉是民族复兴的起点,国家富强的起点。连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地位作用都认识不清的民族要实现中兴是困难的。决定一个民族生存的是环境,但是决定其高度的是文化。正如云杉指出的那样,“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把对文化自觉视为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高度并不仅仅在于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也不仅仅在于文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属性、文化资源属性,而在于在战略上要保持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及时以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国民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
第二论是文化自信。即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是文化心理、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相对的是文化失败主义,100多年来,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却罩上沉重的文化失败主义阴影,在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渐渐迷失自我,文化共识薄弱,担心国家被开除“球籍”。云杉提出文化自信,其实就是文化信念、文化自信力的问题。对辉煌5千年的中华民族来说,基于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底色。这种延续千年的自豪面对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沉淀百年,不但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伤心史,而且也导致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质疑和重新审视。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信念遭受空前怀疑的历史,伴随国家的衰弱、民生的困苦,“华盛顿共识”逐渐成型,而中华民族还在苦苦思考“西方性是否就是现代性”等问题,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蜕变期,中华文化长时陷入文化失败主义之中,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文化自信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文化安全、文化战略问题,而是涉及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以什么样清晰的文化形象和精神面貌立于世界,以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回应和关照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全球化挑战的重大问题。
100多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集体伦理与基于家国情怀、家庭伦理的中华文明找到了极佳的契合点,开启了中华民族精神重建的伟大历程,不但凝聚了四万万同胞迎来民族独立,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重建创造了前提。
云杉以文化的“本来、外来、将来”三个维度切入文化自信的重建路径。提出不要忘记“本来”,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革命文化等都是宝贵的需要继承的文化精神资源;注意吸收“外来”,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大力开拓将来,实现超越;要从世界大势、中国趋势、文化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等多个维度看到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既是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也切中大国崛起的要义。
第三论是文化自强。就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出研究解决好自强之魂、自强之路、自强之本、自强之源、自强之翼等问题,要有自己的文化设计和文化力量。中国的文化自强,就是实现文化复兴,重新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
中华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如何应对东西方发展不平衡,需要我们走文化自强之路。不但需要在公共政策制定上更加科学,全面释放文化活力,而且需要释放几千万事业体系内的知识分子的巨大创造力,这是文化形制之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但是最难因应的是社会转型期,因为贫富、城乡、区域“三大差距”等历史和现实问题,给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给国民精神形态重塑带来的巨大挑战。云杉对文化自强之论,涉及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发展、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转型、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与科技、市场多个维度,对于推进文化复兴,实现文化自强意义重大。
对于处于现代转型的中国文化来说,文化自强也就是文化抉择、国家抉择、涉及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模型。这需要强大的文化共识,需要中华文明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加清醒意识到自身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强劲复苏的中国更需要让“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为世界理解和支持。对于利益纠葛不断的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发展理念可谓一脉相承,其蕴含的文化多元和国家相处的民主思想,是祖先留给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塑造文化之魂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200多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让国家走向前台,文化逐渐从精英阶层的低吟浅唱到大众阶层的文化权益,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竞争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魂,更是需要精心提炼和建构,进一步凝聚全民文化共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