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与东亚共同体*
——无人背书的巨额支票如何生效
冯维江**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东亚共同体建设中面临的困难,结合“鸠山构想”的内容、背景,对其背后蕴含的合作路径进行了评价。借助《百万英镑》的启发,论述了克服东亚共同体建设困难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百万英镑》 “鸠山构想” 东亚共同体
一 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进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马克·吐温在《百万英镑》中讲述了穷小子亨利机缘巧合获得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所引发的故事。显然,这不是一张“见票即付”的支票,它甚至还缺乏必要的合法背书。因此亨利无法将其兑现,也不能存入银行账户中支取。即便是直接用之购物,别人也没办法找零。看似身怀巨富,实则不名一文。亨利随后的命运会怎样?他会饿死还是生活得很好?这正是将百万英镑借给亨利的两位极具好奇心的富翁打赌的内容。
东亚共同体就像那张巨额支票,可期待的票面利益极其庞大,却因为无人背书而没法实现。……
“支票”不能完全兑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二 “鸠山构想”的内容、背景与评价
……
“鸠山构想”尽管细节上不无启发,但整体上缺乏可行性。其一,抽象的“友爱精神”缺乏坚实的情感和利益基础,既不足以让度尽劫波的亚洲兄弟与右翼势力和思想至今未获彻底清算的原侵略者日本相逢一笑泯恩仇,也不足以让亚洲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带来的资源、能源、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实压力视而不见。其二,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让经济危机无法成为促成合作意愿的持续动力。法德和解的外部压力在于美苏争霸在国际关系上带来的持续稳定的挤压,而“鸠山构想”构造的美国式全球化压力对包括中日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影响却是好坏夹杂,令感受者喜忧参半,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也是间隔和断续的。第三,即便是中日联合倡导推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也无法包办东亚共同体的公共产品建设。更严重的是,一旦中日为东亚共同体联合“背书”的意向付诸行动,势必与当前的区域公共产品的最大提供方美国形成冲突,作为美国长期的军事盟友,日本显然缺乏立足亚洲直面美国的勇气。不过,“鸠山构想”中从具体领域入手、“有合作意愿和能力的成员先行”的建议,是富有洞见的想法。
三 《百万英镑》的启示
与《百万英镑》中的情节相似,为巨额支票寻找背书人的方案实施难度极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在背书人缺失的情况下实现支票的价值。由于数额太大而亨利的身份又不足以向强势的第三方银行表明其持有的合法性,直接兑换或转存亨利都将面临牢狱之灾。这就是富翁之一敢于打赌亨利将怀巨富之财而饿死的依据。
然而,情节的发展并未导向悲剧。当亨利去小吃店吃饭、去服装店购衣后,欲用百万英镑支票付账时,老板们自然无法找零,并且他们都选择了赊账的做法。这意味着,没有合法背书人的真实支票虽然无法兑现,但相关的利益却得到了实现。当然,这种实现并非无条件的。
首先,小吃店和服装店的老板不如银行强势,不会质疑真实支票来源的合法性。其次,在小吃店和服装店的结算是渐进、分散和小规模的,没有引起金融当局的注意和质疑。第三,支票利益的实现对相关各方都有好处,小吃店和服装店的老板做成了生意并且这种商业关系会在未来继续下去、商业价值会不断实现,而亨利则获得了供其生存下来的现实利益,从而有机会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乃至富翁都可能会最终发现,亨利是个不错的女婿。
《百万英镑》对我们参与东亚共同体建设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将“剩余控制权”悬置而重视“合同收益权”。……
启示之二:重视区域内中小国家的“主导权”。……
启示之三:不要将“鸡蛋”都放在东亚共同体这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