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关注普通人之间打招呼时的用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时代的变迁。从早年间的“您吃了吗?”,到如今的“您幸福吗?”,人们在享受了30年“GDP、CPI、翻两番”等这样的高质量数字化生活之后,又开始关注“尊严、自由、幸福”等这些很难用数字衡量的指标。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有尊严”,更要“活得精彩”,逐渐成为当下国人的追求目标。
正所谓下情上达,近几年来有关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及幸福感的统计调查应运而生。浏览这些新闻的网友跟帖,不难发现很多人对这些评选活动并不“买账”。一方面,国人习惯于“闷得蜜”。通常情况下,自己不认可的事情才会到网上表达意见;另一方面,幸福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入户调查也好,问卷调查也罢,都未必能诠释幸福感的全部含义。而不可否认的是,“缺乏幸福感”已经成为是我们目前的时代病症,“被幸福”的感觉自然就深入人心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当收入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会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会引发民众的积怨。
这个公式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我们能从其中看出幸福在哪里。也就是要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必须尽快解决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政府的评价体系,基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分追求GDP增长,导致一些地方只重经济发展,而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关注不够,以至于人民无法充分分享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进一步说,要想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就要给不同需要层次的人群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希望。对于农民工来说,按时拿到自己工钱,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这是一种幸福;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学有所成,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是一种幸福;对于乡村代课教师来说,能够“体面”地离开讲台,不为今后生计担忧,这是一种幸福;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能够尽早住上国家提供的保障房,不对他人“羡慕、嫉妒、恨”,这也是一种幸福……
同样,对国人来说,自身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公民精神”得以茁壮生长,而国家在国人的“关注、围观”下一点点进步与成长,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更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