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刚过,各大研究机构对2011年股市前瞻与策略纷纷曝光。令人瞩目的是,在如下两个关键点上,许多机构持有共识:大盘型态以及行业配置。前者,大多数研究机构认为2011年股市可能呈现先弱后强走势。后者,许多研究机构看好大消费行业以及新兴行业,对周期性行业则持谨慎态度。
股市是全部信息被折现的机制。当前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折现了全部、可被识别与传达的信息,包括预测信息在内。而决定股市未来走向的,却很可能是那些还没有在目前的价格中被折现的信息。这决定了股市走势往往是“测不准”的,亦即,被广泛关注的预测往往击败了它们自身:未被预料到的信息才是真正的决定者。
历史资料倾向于支持上述“悲观”论断。远的不说,2010年初,机构(公募、私募、券商)曾集体看多市场,预期上证指数运行区间在2900-4200点之间;而事实上,2010年上证指数全年跌了14%,收盘于2808点,离机构预测的高端点位相差了50%。
那么,2011年,机构们是否会重蹈覆辙?
从目前的情况看,有这样的可能。
股市运行区间的判断上,机构们的看法中庸平和,犯错的机会不大。按照我们的研究,上证指数有可能在2900-3500点区间运行。这与机构们的看法较为近似。机构们可能犯错的地方很可能在于对大盘运行型态的猜测。按照我们的看法,2011年股市很可能与机构预期相反,走出前强后弱的行情。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相信,今年股市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在于估值水平,而在于利润增长情况。与历史情况相比较,目前深沪股指的估值水平不高,对此大家都没有疑问。这并不表示估值水平没有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事实上,随着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伴随着利率水平上升、货币供应量增速下滑、通货膨胀加速等负面发展,估值空间有进一步受压的可能性。只不过银行等权重股估值水平的确已经十分低,股市整体估值水平继续大幅下行的空间不大。这种情况下,股市估值水平可能保持平稳或小幅下滑。
如此,导致股市波动的主动力将会来自上市公司业绩。
上市公司业绩跟随宏观经济走势而波动,并且波幅巨大。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最低点曾低至-27%,到2010年9月,该指标反弹至+49%,基本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开始回落。按照我们的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已经落入下行轨道,在整个2011年年间都可能缓缓下滑,全年增速大约20%-25%。这是一个自然回落至历史均值的所谓“均值回复”过程,其中,上半年比下半年的增速为高。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股市指数在2011年先强后弱。另一方面,我们的宏观经济研究也指出,宏观环境在上半年支持股市上行,而下半年不确定增加,很可能不利于股市走强。
从行业配置来看,目前机构热推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医药、TMT、商业零售、食品饮料、节能环保、建筑建材、新材料等行业。其中,除了商业零售、节能环保之外,其他行业不一定可以提供超额回报。历年经验表明,即使一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很高,如果投资者对它的预期超出它最终可以实现的增长速度,该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不会很理想。上述热门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价格太高,表明投资者对它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增速寄望过高。
相反,现在不受青睐的几个行业,如房地产、金融服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采掘等行业,有可能在2011年创造不错投资回报。这些行业共同的特点是不受投资者青睐,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但业绩增长强劲、估值偏低。其中的典型是房地产行业。2010年年初,我们曾在一片看好声中表达质疑,表示房价可能在2010年出现震荡,呈现先涨后跌态势。随后的发展印证了我们的判断,而房地产行业股票也沦落为表现最差的行业之一。不过,峰回路转,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政策调控之后,具备了很好的投资价值。估值偏低是不用论证的,大家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房价在政府调控之下是否会大幅下挫。
我们的分析指出,这种担心基本可以排除。中国房价高企有其必然性(虽然并不公平);从2010年年底数据来看,刚需已经进场接盘,并可能支撑房价在2011年继续(温和)上扬。中国房价的整体性、长期性下挫至少要等到2011年之后。从这个角度,房地产上市公司可望继续提供超预期业绩汇报,并有力地支撑其股价。
医药生物、交运设备、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化工等行业则最可能弱于大盘。这与机构推荐的大消费概念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认为2011年股市很可能体现出先强后弱的格局,行业配置方面大消费概念可能表现不佳,价值低估的周期性行业可能提供惊喜。
机构预测会否重蹈覆辙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