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惜卖 壮年识买


  中环,向来都是做“刁”之地,五六星酒店咖啡室,律师行,可以说是前刁场与后刁场,前者起刁流,后者结刁果。一讲做“刁”,中环人人起哄,个个认屎认屁,由三十岁未够到六十过外的参与者都见过,没有兴趣说技术问题,反正大堆律师,会计师,战略师,财务顾问会献计,但真正做“刁”成功者没几个,更可怕的是变成一场“蠢钝师爷笨老板秀”。

  发大财先练忍功

  用个最老套的开头,成功生意要修身立品,这些中式废话,打烂沙盆问到笃 : 修何身?立什品? 现以一老一少两企业家,来对照一下新进与成熟企业在这方面的不同要求。年轻的企业家三十岁不到,与几个同龄友人创立了一家网公司,几年下来,有不到一千万纯利,引起行家注意。另一国内网企,见之心起,以十多倍P.E.收购。 考题就是 : 这青年是否应将公司卖掉 ? 风险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与数簿收购者是三码事,一千万不到的盈利,虽然不太大,但是已经过了风投期,除非开新业务,否则不应接受收风投注资。战略投资者当然没所谓,但战略这名词太滥用,是否有真战略性扶助 ? 真协同性 ? 否则又是被投资者骗 ! 到最后一种数簿收购模式,英文叫(Accounting)book Consolidation,这种模式是因为一个龙头公司,要收集多家(比它规模小)的企业,然后集合一起,在资本市场操作套现,其实学名叫Absorptive Acquisition汲收型收购。

  汲收型收购对创业者的最大用意是 : 自己建立私企业规模太小,退出套现,无接货者肯青睐,于是唯有搭架大巴士,集合几家小企,一同到彼岸,但对于一个三十岁未够的创业者,卖断公司,无疑断送了他的创业载体(Vehicle),以后公司被人指挥了,营业额被溶掉了。所以卖与不卖,是对他创业持续力的考验,若果有壮大良方,反而应该更进一步,自己当龙头,要求私募注资,由这小舟去收购其它同业壮大,退出套现,是五六十岁小老板的游戏。 这是 「临财毋苟得(不贪图收购钱),临难毋苟免(继续要带动企业壮大要得捱千灾万难)」 的新演绎,药方对应这本地年青企业家以至FACEBOOK类的创办人。

  收购是体力游戏

  到你五十六岁,自己有了钱,同时亦会代表很多生意朋友投资,仿似联军司令,挂六国相印时又应怎样 ? 第一信条是你要 “捱得 / 抵得闷”,收购时漫长 / 噪杂 / 多语言 / 多文化 / 多原则及当中混蛋多。 做“刁”谈判漫长,随时由天光六七时至晚上一二时,这点很多方外人可以理解。 人多口杂,双方律师,双方会计师,双方财务顾问,再加购倂经纪,另外正牌 / 黄绿战略师,角色多到不得了,未经个中者难免一吓。 香港是大都会,做“刁”时人种杂,北起内蒙南极星马印(尼),随时上加俄罗斯下加印度,大家都用不纯正的英语 / 普通话,来讲英国法(香港交易所仍沿用英国法),争辩如何合法合理合情,情况之乱,可想而知。 若带队者语言上有所输蚀,就算懂英语 / 普通话,都不宜逞强,用翻译有好处,(一)有时间缓冲(二)改口容易 : 只要翻译说,其实这位先生的意思应是……,(三)最重要的是不输阵,用第二语以致不擅长之语言,最终会令当事人脑袋的处理能力倾斜去语言而忽略利害部分。

  律师当然有份水蛇春般长的守险列表,卖家不一定要条条妥协,若果是卖家市场,卖家更随时可以走开,当卖家反攻时,买家要求的,就是胸襟见识,例如中国经营体是否有风险,法人是谁,不转法人: 对外(相对)安全对内险 ; 转法人: 对内安全,但对外关系要从新部署。 以上都是低层次问题,高层次是买家的眼力,买家能否鉴定卖家是负责任之人 / 潜逃之人 / 或介乎两者中间之人,何时何况下负责 ? 何时何况下潜逃 ? 有足够见识自然可以带领买方律师拟出保障范围,否则全保条款其实等于不保,尤其牵涉证监处批准的交易,很多东西不能明文,只能靠买家观人后自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