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水文化(12)


古老的汉水文化(12

——一代神禹在汉江与三噬、禹穴、禹碑

                                                                                                                                                                                                                

潘世东

 

 

据四川广汉三星堆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曾有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这次自然灾害异常期被称为夏禹宇宙期。当时,洪水、大旱、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频发、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激烈的部族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动荡,夏禹生当其时,由于他治水救民卓有伟绩,所以被后世称为大禹、夏禹和神禹。

作为江淮河汉四渎之一的古代著名大水,汉水自然是大禹重要的治理对象。据古文献资料记载,大禹的确对汉水进行过考察和治理。《禹贡》是这样记载大禹对于汉水的功绩的:“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过三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对于大禹治理汉江的具体情形,李佩今、徐信印 和张良皋先生作了类似的描述,约4000年以前,在华山、嶓冢山以南,岷山、蔡山以东、伏牛山以西、蒙山、荆山以北的广大区间,属于古梁州。汉江是古梁州最北面的一条大河。大禹荆州治水,从大别山下来后,西行,经过内方山,到了大荆山。大荆山位于襄阳县西。在这里,大禹发现了一条沧浪之水,从西北方向呼啸奔腾而来,经过荆山东北麓,直向东汹涌而去。这水因为碰到大别山山麓的阻拦,忽又折向南流,奔腾不息地流入云梦大泽,最后汇入长江。

大禹继续察看水势,他发现,就在附近,除了汉江以外,还有自北而南的丹江和白水,也是水势汹涌。这三条河水,其水患不仅威胁着河水两岸人民的生活,同时,对下游的荆州、扬州也构成很大的威胁。大禹治水历来是顺水之性,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渲之,使河道畅通,东流入海。但在治理汉江流域三水的时候,大禹却出了“怪招”:不是采取以往疏通河道的方式,而是命令众人横江修筑堤防。众人疑问难道不怕水壅堤溃吗?大禹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汉江与黄河等河流大有不同。黄河上游流经黄土,携带甚多,而下游又无大湖为之渲泻,用了堤防之后,泥沙淤积,年深月久,必定溃决。而汉江流域三水,水清见底,流太平稳,在夏秋两季,上游水势盛涨、地势又陡,流势因此迅疾。在这里用堤防一拉,使他就范,直向云梦大泽而去,这样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于是,众人心悦诚服,汉江、丹江和白水上便多了三道大堤防,后来,人们便把这三道大堤防所在区域取名为“三噬”。直到春秋时期,古均州一带依然被称为“句噬”。

完成了“三噬”工程以后,大禹又溯江而上,来到陕西旬阳县东小关铺。这里依山临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但是水势急迫,水流不畅。大禹便又在这里摆开战场,指挥众人疏凿。正好在汉江北岸,有一个天然岩穴,高约8尺,深约丈余,正是理想的栖息之所。大禹当即上刻“禹穴”二字。白天,他和众人一起疏决汉江;晚上便在洞穴里休息。据《兴安府志.古迹志》记载,禹穴“岩洞一丈许,纵横皆一丈有余,相传禹治水至此,上刻禹穴二字。”紧靠禹穴二字 ,还有唐代开元十七年黄土县摩崖刻石。其字径约3厘米,现能辨认出的只有350字。据其文理推断,当为唐代地方官吏及文人学士集会,乘兴吟诗作文,歌颂大禹功绩及名胜美景。此处禹穴,虽然不能断定属大禹所书,但在唐代就被认定是大禹栖息之所,而且遗迹尚存,便足可以想见其产生的年代久远了,也足可以被视为天下四大禹穴之一。

继续溯江而上,大禹登上了嶓冢山顶,这里是汉水的发源之地。放眼远望,周围数百里群山逶迤起伏,山势高大雄伟,林木参天。在大山的两边,各有一条大水逆向而流。两条大水不仅相近而且相通。当时,他便将向东流淌的大水称为汉水,而把流向西边的大水叫做潜水。潜水又叫西汉水,下流会合白龙江汇入嘉陵江。大禹找到了汉水之源,根据地理水性,从源头对汉水作了彻底的的疏导。至此,汉水流域的水患治理大告成功。

为了纪念治理汉水大获成功的盛事,在古来一直被视为汉水中源、也是正源的嶓冢山石牛洞的石牛的臀部上,传说大禹刻下了八个莫可辨认的古字,被后人称之为“禹碑”。字如蝌蚪,又似符录,光怪陆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此八个古字自清末发现以来,人们以义揣测,认为可能是“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也可能是“嶓冢导漾,岷嶓既艺”,更极端的则认为是无聊文人的作怪,或是明末清初之际义军领袖朝山拜水、祈求天恩地德而留下的刁钻古怪的符录。

对于“禹碑”究竟作何解释,笔者也难定论。这里仅录两段文字,供读者诸君参考。《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昔禹治水,绩用攸成,则勒石以记其盛。是以岠嵝有碑,志‘南条’也;崆峒有碣,志‘白海’也;嶓冢有石,志‘汉源’也”。在该书135卷第五页中, 作者语气不乏专断地说:“嶓冢禹迹在山腰洞中,汉源出其下,人迹罕至,故4000年未发明者。字径九寸得8字,其余是否磨灭,不敢臆断。瞪目不识一字,而夭矫奇伟,状若云中之龙,绝非后人能伪作。……盖禹随山刊木,足迹所至,刻石记事,亦禹恒情。故其迹著于名山者甚多,唯刊于明显者早就剥蚀。其幽邃而镌于贞珉,乃能历久不绝。况嶓冢导漾,,岷嶓既艺,乃禹素历之区,勒石固宜,有何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