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泄密:技术与新闻的交叉地


维基泄密(Wikileaks)网站今年成了敢于和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政权和军队对抗的孤胆英雄。20074月份,它就曾因为披露美军在伊拉克操作阿帕奇直升机对地面上的人群开火、造成包括2名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的视频录像而名声大噪,今年7月,它再爆惊人之举,将其所获得的阿富汗战争情报提供给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和美国《纽约时报》进行大幅报道,并在网站上将9.2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文件公开。这是自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案后,美国军事史上最大宗的情报泄密事件。

事发后,白宫发言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国防部长无不出来强烈谴责维基泄密,称其公开这些信息是“违法行为”,可能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好像“国家安全”这个词在被多次滥用以后还仍然拥有某种魔力似的。同时,奥巴马政府又宣称泄密文件属于“过时”或“低级别”军事报告,果真如此的话,它们又怎会危害国家安全呢?最可笑的是,他们指责维基泄密不负责任,说这家网站没有跟美国政府联系过;又说鉴于维基泄密本身反对阿富汗战争,所以它不是客观的新闻来源。那也就是说,维基泄密刊发的文件都是不值得采信的东西。可这样美国政府又何必如临大敌呢?

如果你去检查维基泄密的Twitter简介,会看到上面写的一句话介绍是:“我们打开政府”(We open governments),而地点则写着:所有地方。维基泄密网站(http://wikileaks.org/)的简述则自称是一项“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域的,保护泄密者、记者、活动分子等拥有想向公众公开的敏感材料的人士的公共服务”。自从20077月成立以来,维基泄密就在全球致力于获取、公布和保护这样的敏感材料,并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一个高尚的原则之上: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录必须是完整无缺的;所有人都拥有撰写新的历史的权利。

维基泄密把自己的信念说得十分清楚,值得在此全文照录:“我们相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导致腐败的减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体更加强大。所有的政府都会因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共同体的监督而获益,而这种监督有赖于信息。历史上,信息是昂贵的,无论从人类生活还是人类权利方面来说都是如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互联网与加密术——传播重要信息的风险降低了。……我们相信,不仅需要一个国家的人民来保持其政府的诚实,而且需要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来监督同一政府。所以,一个匿名的、全球性的用以传递公众应该看到的文件的所在恰逢其时。”

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基泄密的宗旨一定会令其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发生冲突。这是范围更广泛的冲突的一部分,这一冲突就是,一个事实上的网络国家(Netstate)正在崛起,威胁着现有的民族国家。今后几十年,我们将会看到民族国家的激烈的然而可能是徒劳无功的战斗,企图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单一的全球互联网施加控制。这不是本文的主旨,暂且按下不表。

在另外一方面,维基泄密所信奉的“所有人都拥有撰写新的历史的权利”也使它注定要和现存的新闻机构产生龃龉。纽约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把维基泄密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无国界新闻组织”。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就是跨国界的:维基泄密的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境内,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对新闻消息来源提供保护的法律。同时,它也在美国等多个国家设有服务器。维基泄密的工作团队也颇具独特性:它仅有5位全职人员,目前,公开身份的只有德国的网络工程师丹尼尔·施密特和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来自全球的数百位记者、工程师、法律人士、视频加密专家,作为志愿者,帮助它维持运转,许多人仅参加一小部分工作。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如果维基泄密在一个国家遭到打击,服务器可以马上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令它得以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这就是白宫为什么奇怪地喊叫说:“它事先也没跟我联系!”和你事先联系了,机密文件还能够发得出来吗?

要求维基泄密按照国家惯例实行费厄泼赖恰好误解了何为维基泄密:它要干的事情就是无视国家利益发放信息。罗森说得好:“迄今为止,在媒体的历史上,媒体得以自由报道当权者希望保密的一切,是因为某一特定国家的法律保护这种报道。然而维基泄密能够报道当权者希望保密的一切是因为互联网逻辑允许它这样做。这是一种崭新的东西。”

对这种崭新物政府不知道该怎么办,传统的媒体也同样不习惯。当三家知名媒体——《卫报》、《明镜》和《纽约时报》拿到维基泄密提供的文件拷贝时,它们遇到一个独特的困境:既无法核实消息来源,也无法阻止这家网站公布材料,不管它们自己是否打算做任何报道。三家媒体唯一能做的是,通过官方来源证实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从材料中挑选看上去最可信的部分。最终我们都看到了以两种形式发出来的信息: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所做的经过审核的叙事,以及网络风格的在线全文,如果三家媒体的编辑有任何胆怯之处或是盲点,全部会被后者暴露于天下。

《纽约时报》在报道前加了编者按,其中说,维基泄密在向其提供机密文件时,要求它只有在725日时才能刊发报道(尽管它提前一个月就拿到了文件),因为在那个时间维基泄密要在互联网上公布所有的材料。最有意思的是,编者按里有段话说:“应白宫的要求,本报也呼吁维基泄密勿在网上公开任何可能引起伤害的材料。”这里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力量对比:国家有秘密要守,但却无力阻止秘密的泄露;无国界的新闻组织决定如何披露秘密;而全国性报纸夹在其中,充当为两方牵线谈判的角色。

你不得不佩服维基泄密的出色的基础设施和做事策略,例如,有意把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提供给少数几家媒体,制造市场稀缺性。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拥有爆炸性材料的泄密者,你会选择一家为某国政府的法律所限的报纸呢,还是维基泄密?前者可能会被政府所迫,要求记者交出消息来源,而且你给到报社手里的材料可能上网,也可能不上网;而后者没有固定地址,不惧传票,还会把所有的东西都上网,——并且,它还是信息加密方面的专家。

难怪阿桑奇可以如此指责传统媒体:“我们揭露了不少秘密,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多么成功——相反,这表明其他的媒体是多么不可靠。五个人的小组向公众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公布的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可耻!”

维基泄密向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在于:第一,这家以“人民的情报机构”自居的网站开启了一种高科技调查新闻,令新闻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报道惯习。例如,阿桑奇认为新闻应更像科学,原始数据、事实都应是可公开、可证实的。他说:“你不可以在发表一篇物理学论文时不带全部实验数据及结果,这应该也是对新闻的要求。”第二,维基泄密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竞争性众包”:利用传统媒体的自然竞争,把传统媒体的分析与传播能力与网络社区的审视与纠错结合起来。第三,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在网站的架构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记者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尽管阿桑奇号称要搞“科学化的新闻”,但他却又强调,他的使命是要揭露不公正,而不是对一个事件提供不偏不倚的记录。

伦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罗伊·格林斯拉德指出,尽管维基泄密本身或许并不客观,但是它将更多原始素材公之于众的做法将让新闻更加透明。维基解密本身不对文件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判断取决于读者、编辑和网络社区。张贴虚假材料可以很快被其他用户纠正,用户们的集体智慧可以快速准确地传播、核查和分析。

这意味着,很难把维基泄密归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体种类。该网站的运营者既非新闻人,也不是真正的黑客。他们处在技术与新闻的交叉地带。


http://gcontent.oeeee.com/8/01/801272ee79cfde7f/Blog/ecd/d3397f.html

    南方都市报 2010-09-05 版次:TM02 版名:南方评论 第一专栏
    此为未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