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的几招错棋


 
陈晓最大的昏招是在6月底上海举行的发布会上,大谈“去黄”的必要性。那次专访他的媒体主要是两家,一家是《财经》,并没有立即写文章,但作为采访者,我那次闻到了极强的火药味,并开始与编辑部筹划国美相关选题。另一家专访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报纸,很近就将专访内容捅了出去,并且捅出“黄光裕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鱼已死,网不会破”之类的言论。据说黄光裕在狱中看到这种言论,大为震怒,引发最新一轮激烈斗争,撕下双方最后一点温情面纱,在公众视线之下展开一场生死肉搏。
 
隐忍而沉稳的陈晓说出这样一番话,如果不是急于将黄光裕钉死的话,一定是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后来我了解到,在那之前,黄光裕确实一直在交涉关于陈晓辞职的事情。那之前的5月份,双方已就贝恩三名董事去留问题进行过一番激烈交锋。
 
但无论如何,对记者说出这样一番明显会惹恼对方的话,至为不妥。我怀疑,除受到黄光裕方面的压力外,陈晓本人也一定有极强的胜券在握之感,让他敢于放狠话,那之后不久,他也宣布,国美危机过渡期结束,并将国美总裁一职转移给王俊洲。
 
但那只是一场更深度的危机的引子。
 
这绝对是一招错棋,如果不是那番狠话,也许双方的决裂不至于这么决绝。
 
另一招错棋是为了证明新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陈晓大肆否定过去黄氏战略,认为它走不下去了,认为国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必须采用新的思路了。这种新思路强调了理性发展,强调了单店利润率,并因此暂停了扩张的步伐,关闭一些明显亏损的门店。但看起来关店只是新战略中的权宜之计,在找到了新思路后,扩张步伐仍会加快。陈晓提出的五年计划是使门店数量翻一番,销售额达到1800亿,一点也不缓慢(是否能实现是另一回事)。
 
这却被黄家抓住了致命软肋,那就是近两年中国美的发展不如苏宁快。这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说不清楚。也许黄光裕不出事,国美减缓而苏宁加快也是一种趋势。但关店的现实,以及新战略对“理性思路”的过份强调,对过去思路的大肆否定,却给了黄家以口实,认为陈晓新思路是造成国美发展速度减缓,被苏宁赶超的罪魁祸首。
 
这的确令陈晓显得很被动。乃至近日,国美方面又放出消息,9月份将会新开门店160家,其中新开门店70家,新模式改造门店开张90家。这也许是按部就班的进度,但在此情境下,极象是陈晓被指责后心虚,从而加速开店步伐的一种体现。
 
因此,加快开店消息的发布,在此时此刻,又显得是一步错棋。
 
陈晓在6月份那次发布会期间,何必对“去黄”表达得那么急迫呢?又何必对过去战略那么大加否定呢?那次与陈晓聊天,他告诉我,国美到现在为止仍是不掌握定价权的,因为国美是卖场经营模式,对商品缺乏控制力,当我说印象中以前国美告诉我他们依靠规模优势获得价格影响权时,陈晓说,那是当时的宣传需要,并不是真实的。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象被打了个耳光,在这么重大的议题上,原来以前国美在忽悠我,忽悠整个新闻圈。我立刻也产生一种疑问:不知这新接受的信息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忽悠?记者对家电行业的本质要有很透彻的独立了解,是不太现实的,记者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个行业人士的说明和解释,但他们却在说谎。
 
那次,从陈晓告别过去的决绝和急迫中,我感受到了某种不同寻常。
 
没想到,一个多月后,谜底就大曝光。
 
陈晓的最根本错棋,在于他低估了亮出底牌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他的底牌是告别过去,去黄化,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他没料到黄光裕会如此玩命抗击他的努力,他低估了黄光裕对于自己命根子“国美”的控制权力的极力维持,以及,当双方分歧公开化之后,来自网上的舆论如此压倒性地“挺黄”。
 
虽然还在2008年,黄光裕的公众形象被新闻报道涂抹成“黑社会老大”,2008年9月进入国美的博然思维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扭转这一公众形象。虽然紧接着的黄光裕被捕事件,更使其个人形象跌进深渊,香港资本市场谈“黄”色变。
 
但作为曾经的传奇式草根创业英雄,身陷牢狱失去自由之际,更兼被人剥夺其帝国的控制权,公众的同情之心便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曾经的不光彩和罪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原谅了,人们认为在中国做到他这个地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他运用得更加漓淋尽致而已,他因其受益也因其受害。
 
相比之下,陈晓则触犯了传统道德的底线,成为一个不忠不义的现代典型,在国美这个极具标杆意义的案例中,陈晓迅速地被标签化为一个道德恶劣的背信弃义者,甚至比黄光裕更加不可原谅。
 
公众的情绪达到可怕的疯狂境地,乃至只要你贴出一篇没有明显站在“挺黄”立场上的文章,或者看起来对黄有所指责有所唱衰的文章,便会遭到疯狂唾骂,疑为替对方帮腔之作。比如我前面写到的分析杜娟缓刑的文章。这样的公众比泥石流更可怕。
 
平心而论,陈晓的做法于情有一些说不过去,于理并无什么离谱之处。他更多地地继承了一种西方式的理性,并受到一帮西方智囊的协助,从资本支持者贝恩,到战略设计者麦肯锡,到向公众传递声音的博然思维。
 
但是,陈晓失之仓促,失之轻率,过于自信,也对自己的老板少了一点儿敬畏。
 
可能是他太想搏出位,太想抓住黄光裕空缺后的这一天赐良机,一手带领这个帝国,全权施展自身抱负,实现他在永乐期间没能实现的家电业壮志。
 
过犹不及,欲速不达。
 
近几天国美方面又在发出新的声音,说陈晓从来没有提过“去黄化”,“去黄化”只是媒体的误读。
 
事已至止,这种辩解犹如刚刚宣布的开店计划一样,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据我所知,这也并非实情,在国美内部,“去黄”早已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如果连这一点承认的勇气都没有,说明陈晓当初持有的必胜信心,在急剧丧失。
 
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陈晓都不可能再成为一个胜利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e15c30100kzss.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