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缘何经久盛名
曹相进
郧阳之称,就‘郧’字而言,它是这个方域中沿袭着郧关、郧乡、郧县,而派生出来的第四位地名。它们伴随着历史时局的演化发展,前一、二者则由递进而生至今的郧县所替代。四者也是由以市代县体制,于1994年9月郧阳地区合并于十堰后,而让位于合法之境。于此,再从它们俩地名命名年代上来看,郧县之名,始于宋朝的南宋末期瑞宗赵罡二年,元代至元十四年即公元1277年。截止2008年计,它历史长达731年。郧阳地名,源于明朝成化十二年即为公元1476年。前后两者相比较,前者不仅早于后者199年,而且还长213年。可是,就在这两个地名命名的早和晚,历史长短和法律地位等问题上,落差极为悬殊下。郧阳这个地名,它却仍然在鄂西北甚至其域之外,在人们使用的频率上,处于强劲昌盛的优势,可以说是盛名天下而不过。然而,郧县这一行政区划地名对外域人来讲,可称之十分渺茫生疏。并且在本域和周边之地,也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寻常百姓,把它俩等量代换,误认为郧县就是郧阳。为消除这两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虑,而导源出了以下文字内容。
一、衣钵在郧县史资
鉴于,同治丙寅修《郧县志》中明确指出:“明初仍元旧成化十二年建抚治都御史下荆南道各一员,设郧阳府郧县附郭。”故说,当今的郧县时史为保留,而又历史性承载了郧阳府这个县镇之城。因此,郧阳便顺理成章的涵盖了古老的郧县,并成为传承它悠久历史上的地理人文资源的合法者。那么,在没有设置郧阳之前,可供郧阳传承同享的史料甚多,这里仅举四足明之。
一是人类的发祥地。先说,南方古猿头骨化石的发掘。自1989年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发掘出,经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国际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南坡教授。鉴定为距今200多万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这条消息正式发布后,它轰动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这件国宝它有力地揭示和打破了多年来统治世界的“亚洲人类由非洲迁徙而来”的理论。中国“郧县人”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亚洲人类始祖!
后说,梅铺猿人遗址。俗称“猿人洞”,又名龙骨洞。于1975年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对猿人洞发掘出,全是左边的四颗猿人牙齿化石。经古人类学家吴汝康、黄兴仁鉴定,距今约50——100万年间,早于北京猿人。从而,成为我国猿人化石的第五个发现地点。因此,被命名为远古人类“郧县亚种。”
二是深远的人文遗址甚多,今举二例就可证。其一是,李唐王室家族的墓群。于1975年在县城东北角棒槌河的马檀山丘上,发掘了人们俗称“李王坟”,是唐濮王家族墓群。这里除置距今长达1382年的唐高祖李世民的三皇太子李泰古墓外,还有其妃阎婉,其长子李欣和次子李徽之墓。其二是,青龙泉与大寺的文化遗址。前后二者年代距今分别是4400年至5200年左右。它们遗存的文物,向后人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真实面貌。
三是恐龙的故乡。于1995年3月在柳陂镇青龙山一带,人们惊奇的发现了被当地农民称作“金鸡蛋”的石头,经过专家鉴定为恐龙蛋化石。并且认为象这样的成片裸露在外面的恐龙蛋化石和蛋窝,数量之多,而且分布异常集中,保存也相当完好,实属世界罕见。同时,无独有偶。仅在上述事发的两年后,于
四是鲍峡镇的云盖寺,可称是世界著名的绿松石盛产之地,是“东方美玉”;是国之瑰宝。它位于郧阳城之西,距今有3000年到4000年之间的开采历史。它走俏世界五洲四海,人们把它当作避邪恶造幸福的象征和习俗,远源不绝的配戴至今。
以上这些郧县的历史性宝贵资源,就是有了郧阳地名之后,对前者涵而盖之才被传承下来。从而,为‘郧阳’的扬名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底蕴之本。
二、高昂在明、清两朝
地名——郧阳。由于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郧县始置郧阳府而诞生后,就滋长在前述那种殷实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源中。因此,就形成了从郧阳提督巡抚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长达205年发展之顶峰的历史阶段。由边缘形转变成为中心化。一跃成为起点高、辖区广,比行省还要重要的军政建制地方,实现了明、清两朝统治者,所要治理流民控制边缘荒野的大片疆域沃土山地之目的。这里,可由以下五个方面得到证实。
一是多边缘,中心化。郧县原本是一个地处鄂、豫、陕、川四省浩瀚的荒野深山的边缘之小邑。可是,自设府继而成为抚治后,就产生了历史性的大飞跃。这里的郧阳就迅速变为直属明、清两朝管辖的,行省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巨镇。同时,也就进一步突现出了它的战略地位。使之枕秦巴,控陕川,撬豫鄂,西进东出,不东不西,既南又北的地理功能逐渐形成。二是起点高,辖区广。因为郧县城设郧阳府至提督巡抚,这一行政军事建制,所以此地破格升两级,由县越州(地区)而入省,属朝廷直辖之地。虽然起初由于临时差派,也未明省区职权其辖区依据朝廷旨意时有变更。但是,始起的属辖获得到的是基本保持。最兴盛时期,就覆盖着鄂、豫、陕、川四省九州六十五个县的管理。既是到了晚期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三、名贵在“民国”时期
随着清朝1911年的破灭,中华民国于次年的相继成立,郧阳地名也得到当代人们的器重。设在郧县城的“郧阳府”之名,仍沿袭着地(州)师(指军队体制)层面上进行设置。因此,在行政上于民国二年(1913年)郧县属襄阳道郧阳府管辖后,又更名为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再次更名为,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建制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四、辉煌在新的中国
郧阳除承载过三朝(明朝、清朝、民国)辖域广阔而显高昂的悠久历史之外,还是肩负过新中国诞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光荣使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因此,它无论是在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的土地革命阶段,还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从而,创造出了大量开天辟地的丰厚业绩,实现了它史无前例的翻天覆地变化。这里,仅举以下事例作出说明。
一是郧阳既是中共党组织较早建立活动的地方,也是工农红军征战频繁的革命老区。当时处于地下的共产党组织,先是五个共产党小组,一个党支部,两个区委,后是县委员会。她是顺应着这样一个国内外形势发展壮大开来的,那就是十月一声革命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于,列宁于1917年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阶级斗争新纪元的同时,也为我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解放运动,指明了正确地前进方向。因此,从1919年一场震惊世界,影响全国所暴发出来的“五四运动”开始起,我国革命就步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于是,郧阳早就在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于上海的五年之后,在1926年6月(民国15年)是在武汉从实业中学毕业的学生詹邦经、毛邦诰、赵奎甲、王世范等在校入党者,接受湖北区委负责人陈潭秋同志的指示,分别在郧县的安阳、城关、龙门、黄龙、十堰破天荒的建立了五个共产党小组。后来相继于是年的11月燕鸣轩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回郧,以郧县教育局长身份为掩护,在郧阳城天主堂上面,百步梯处杨健家里,将城关共产党小组扩建为一个名称为中共郧阳党支部。与此同时,又扩展成两个区委会。即以赵登城为书记的城关一区委,以燕荣卿为书记,焦点为组织部长的安阳二区委会。顺次,又根据中共湖北区委建立够三个党小组或三个支部以上者,方可成立县委会的规定,结合郧县已有共产党上述组织共有四十三名党员的实际情况,经请示湖北区委陈潭秋审准同意之后。并由湖北区委党代表徐普参加指导,在郧县城关镇天主堂附近的杨健家里,召开有一十五名党员代表选举会,经一天推选出九个委员。于是一个以燕鸣轩为书记;组织部长杨健;宣传部长赵尚九;工运部长江镜如;农运部长詹邦经;青年部长江新民;商业部长燕圣域 ;妇女部长杞舜华;监察委员胡南亭为组成人员的中共郧县县委员会,于1927年(民国16年)
二是郧阳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无论是计划或市场两个不同体制时期里,各项建设也都展现出了,它们突飞猛进的长足发展。因此,导致郧阳更加昭彰于世。此间,仅举以下几例 。如一:筑丹江大坝,创水利工程奇迹。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郧阳就因国家治水而高扬其名。那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洪水之患、灌溉、发电、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方面问题。早在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里,就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来了个土法上马人海战术,采用肩挑背抗加人力车运力方式。在原郧阳地区的丹水和汉水交汇之处修筑大坝。前后因自然灾害陆续施工了十五年。于1973年这项宏大人工水利工程才告竣于世。竣工后的它,水域面积达126万亩;蓄水总容量高达131亿立方米。因此,从人工土建工程而言,它时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里,号称为“中国首创,亚洲第一”的庞大而壮观的水利工程。为此,常使人们引以自豪。与此同时,国家再次为了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沿线四十四个城市,人们饮用水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十分缺泛的,特别重要的国计民生问题。国家决定实施规模实属迄今世界之最的跨流域(东、中、西三线)南水北调工程,目标要达到使汉水、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结,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那么,作为这里的丹江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于
五、功力在地名文化
我们平素常听到的民俗之言,是“千年的文字能说话”。言之理无不是说,由文字组成的文化纪录而存下来的文本,是永远明白如话的。显见,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然而,地名它是囊括地方之词。从此又可推理,地名文化必然一定是该地方的灵魂之核。因为没有地名文化,地方文化又从何处谈起呢?于是,有了地名文化的诸多地方文化,它才会蕴涵着坚强而殷实的功力。
搜集史资,彰显郧阳。郧阳之词虽已因以市代县体制的落实,而让去合法之位。但自1995年正式合并十堰市以来,它仍然是回光返照晚霞生辉。从下列实事可证,笔者2004年为了以视正听,将郧阳这块土地和水,比拟为人们的父母。她生养了世世代代儿女,遗憾的是儿女们却不知父母的姓氏从何而来,时至今仍众说不一。就以这样的一种满腔激情,写下了刊登在《湖北方志》杂志上的(溯源郧阳地名)拙文。把“郧阳”地名两字源由作出了下面这样的解释。“郧”字盖源于古云人之云姓,和郧子国之国名演化提升而得之。具体的说,一是甲骨文由鼎变员;二是古文字“云、女云、女员、员、傊、涢、云阝的通用;三是又因母系转为父系社会,古云人之女云字,去女旁在云的右边加邑(阝),云与员通用,而升华为“郧”。 “阳”字是遵循古人命地名“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的原则。因县城傍于汉水北岸,故谓之“阳”。除此以外,特别值得称赞的耄耋之年的,郧阳师专学校离休老教授冷迂春先生。他怀着满腔热爱家乡的真挚心景,与其子冷小平联合也于2004年8月编撰出了《郧阳抚治史实类纂》。从而,揭开了郧阳抚治历史真实的神秘面纱,填补了地名——郧阳,于明、清两朝二百多年的历史空白。同时,还有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十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潘彦文,于2006年7月主编的校注本《郧臺志》;以及,张培玉、张立龙、张正夏、邢杰等四位先生,于2007年编著的《郧阳行台考略》(稿);副编审、工程师张培玉2003年复制的《湖广郧阳府志》……,其例多多仅举于此,它们对郧阳经久闻名天下起到了功底无量的作用。同时,这些人们都为澄清历史,宣传地名——郧阳,而无私的献出了极其辛劳的高昂代价。为此说,他们都不亏是印证郧阳历史的有功之臣而不过。
地方书籍,颂扬郧阳。自1994年(国务院的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文件下达之年)以来,县内外作家和文人墨客们,为颂扬郧阳所发生的人间奇迹而伏案疾书。除量计极大的文章外,今作了个仅知道的不完全统计约三十余种,印发大约两万多册。譬如:爱我郧阳丛书编委会于1998年编著版印的《在这块热土地上》,又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出版的《天涯海角郧阳人》一、二集;王太国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编著的《百年梦想》、《一座城市的身世》;彭泽柏于2002年撰写出版的《郧阳汉江大桥记》;邢方贵于2003年著作的《郧县人从何而来》;陈家麟于2003年摄影作品集《郧阳古风》;杨万武2003年编著的《话说郧阳》;张培玉于2000年编著的《郧阳古国》;郧县老年书画学会2000年版印的《贺国庆.郧阳书画集>;郧县档案局以中共郧县县委、郧县人民政府名义,于2007年为纪念郧阳(郧县)及周边地区解放60周年,编写的《红色郧阳》;是年,郧县文联编著《潮起郧阳》;还有,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郧县邮政局版印的《汉文化摇篮》;郧县政协编委会于1999年版印的《郧县揽胜》;郧阳编委会于2001年编印发的《中国.郧阳》……。类同书籍实在多多,今此无法胜举,它们都为郧阳天翻地覆的新变化慨而慷。特别值得赞誉的是郧阳籍国家一级作家梅洁,她分别于1994年和2006年编著出的《古河》、《大江北去》。真实的反映出了郧阳奇特的巨大新发展,和这里的人们对国家建设所作出的特大牺牲和贡献。为此,就只好将梅洁《大江北去》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西线和中线。中线有别于其它两线,调的是供北方人饮用的水,是生命水(东线、西线调的主要是供北方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这些,许多人不知道;中线调的是堪称中国的多脑河、现今唯一未被污染的汉江水,而不是长江水。这个,许多人也不知道;中线是一个长达50年的工程,先后70多万人失去了家园。百万亩良田及郧阳、均州、淅川三座千年古城已沉没江底。这个,更多人不知道。于是,我写这部书就隐含了一个卑微的心愿、那就是——我真切地希望,2010年,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这段感情极为朴实而浓厚,语重心长而感人肺腑的告慰,实在令人肃然起敬!这样以来,更让京、津两市和中线工程沿线的亿万民众,世世代代铭刻心中。顺此请问,难道说对于“郧阳”谁还能有丝毫忘却之心吗?这也充分证实出地方文化,为“郧阳”永远存在人们心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何等巨大功能作用。
品牌名称,广泛传颂。时至今日,现实生活仍然郑重的告诉人们,除口语、笔下的“郧阳”多得无法说清之外,渗透在其它诸多方面的也是无方计算。如一:商标上,为了宣传自我,它们也都大大泱泱的冠名“郧阳”。象“郧阳绿宝石、郧阳全蝎、郧阳黄洒、郧阳米醋、郧阳三合汤……”;如二:文化艺术宣传上,有“郧阳新闻、郧阳颂、郧阳风凰灯……”;如三:门牌上,在丹江口市区里有“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十堰市城区有“郧阳中学、郧阳医学院……”;特别是在郧县县城区中,类同冠郧阳之名的“郧阳交通、郧阳民政、郧阳博物馆、郧阳宾馆、郧阳革命烈士陵园、郧阳汉江公路大桥……;”类同以上实例举不胜举。它们布满大街小巷,还是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简言之,“郧阳”二字仍然处于举首能看到,走路能听到,会上能讲到,书上能写到,无时无刻不碰到的重要位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去年隆重纪念郧阳解放60周年的盛大庆典会议上,耀眼的巨幅标语皆为“热烈庆祝郧阳(郧县)解放60周年”的内容,布置在县城的各个角落。不仅有此,而且在湖北日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上,也都以其内容的标语来作宣传。从标语的排版结构上来看,郧县却由合法性的行政区划名称,不仅成为括弧里的称号,而且与“郧阳”并列,又让位于非合法的“郧阳”之后,真是尴尬至极耐人寻味!显然,民众的意愿是不可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郧阳之名的不断经久兴盛。
六、悬殊在词组之中
郧县和郧阳虽是这里历史上,按命名地名的时间顺序排列是紧靠三、四位置的。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异常的落差。因此,无论是用并列还是用等同的眼光看待它们,都会成为误区。其因有主要有四:①历时差。从文稿的开端已表明的,古人为它们命名的年代来看,两者相差甚远。一个是朝代差,郧县为元年之初(南宋末期,瑞宗帝赵罡二年),而郧阳是明朝108年后才在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才被命名。相继出现的年代差,前者既早也长于后者(文稿开端已表明)。②级别差。郧阳抚治为行省,是高跨郧县两级的行政之省。③辖区差。前面已有表明的是,郧阳抚治涵盖鄂、豫、陕、川四省内的九州六十五个县中,无疑也有郧县。④词义差。一是概念不同。郧县是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地方名称,而郧阳则是地名称号。可是,地名是囊括地方、地点、地域、水域,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二是文不从,字不顺。每每想起外域人,甚至还有领导教授、文人墨客。他们以识字不识字啃个半边字的习俗,从电话、口头和题词上,所作出的不公正叫法和书写。将“郧”念成“员”、写成“陨”或“勋”。尽连民政部地名司于
统观全文,它历史性的证明了一是郧阳府虽置于郧县之城内,但郧县并不等于郧阳,因为它只是郧阳抚治辖区九州六十五县中的一县。二是郧阳之名横跨了中国的四个朝代(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因此,它不仅具有辖区广阔、历史悠久,史资殷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兴旺发达等丰厚的底蕴优势,而且也是中国一方名贵至尊和盛名天下的大好河山。三是通过世世代代人们艰苦卓越的不断奋斗,为“郧阳”所创建出来的伟业奇迹,也为宣传自我而闪耀着永垂不朽的光芒!四是如果说地名文化是“郧阳”的生命之源,并成其为核心的灵魂。那么地方文化就是培育“郧阳”宝贵生命的母体,并成其为无限生机勃勃发展的强大潜在性动力。至于,郧阳之名走向何方?实在令人岂敢再厚颜造访!可是,于此仍但愿“郧阳”之名天长地久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