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在莫斯科市俯首山的卫国战争纪念馆内,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与莫斯科老战士委员会、俄卫国战争纪念馆、俄中友协共同举办了抗日战争胜利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纪念大会。
俄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俄老战士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博格丹诺夫、莫斯科老战士委员会主席斯鲁哈伊、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俄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伊万诺夫、俯首山卫国战争纪念馆馆长扎波罗夫斯基、俄联邦委员会委员、前驻华大使罗高寿、参加过解放中国东北战役的俄老战士、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烈士子女、俄政府、议会、社会各界代表及部分国家驻俄使节和中国使馆外交官等160多人出席。
李辉大使在致辞中代表中国大使馆向所有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老战士表示崇高敬意,向战争中捐躯的烈士及无辜死难者表示深切哀悼。他特别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辉大使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了包括前苏联在内的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宝贵援助与支持。中国人民始终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苏联英烈,永远铭记苏联军民用生命铸就的历史功勋。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战斗友谊奠定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牢固基石,铸就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坚实基础。
加列耶夫大将、斯鲁哈伊主席、伊万诺夫主席、扎波罗夫斯基馆长、俄联邦委员会委员、罗高寿大使及俄老战士代表分别讲话,回忆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情形,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为苏联人民在欧洲战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纪念大会上,来自莫斯科多所学校的青年学生代表也纷纷发言,代表“新一代俄罗斯人”向参加二战的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今后就像“5·9”纪念日一样永远记住“9·2”这个日子,纪念和哀悼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努力创造和平、美好的新生活。
李大使强调,隆重纪念这一胜利的日子,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愿与俄罗斯等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而努力。
会议最后,俄罗斯各界人士还一致呼吁俄议会将9月2日恢复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国家纪念日”。此前,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曾于今年7月14日审议并批准了把每年的9月2日定为“二战结束纪念日”。该法案起草者称,提议将9月2日定为纪念日,是为了纪念为祖国和履行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的同胞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英雄主义和忠诚爱国。而设立该节日的国际法依据是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向同盟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这份文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确认了苏联对日作战的合法性。
2日当晚,李辉大使还在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内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招待会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图片展。俄国家杜马副主席、自民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外交部副部长萨尔塔诺夫、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以及俄老战士委员会、各国驻俄使节等400余人出席。
俄罗斯来宾盛赞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赢得民族解放而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中俄两国人民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纷纷表示,两国人民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都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两国人民将继续携手,进一步深化合作和友谊,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
今天又看到一则新闻:据共同社报道,正在俄罗斯访问的日本外务副大臣武正公一3日在结束与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萨尔塔诺夫的会谈后接受了媒体访问。就俄将9月2日这一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二战结束纪念日”表示遗憾。
他称,已向俄方传达了“不认为此举符合现在的日俄关系,感到非常遗憾”的意见。武正要求俄方避免让这一问题给日俄关系带来不良影响;而萨尔塔诺夫则解释称,制定纪念日是为了安慰牺牲者在天之灵,表明有意避免令其成为国际问题。
中俄共庆“二战结束”,日本表示遗憾,简直是匪夷所思!
又在国内网上看到一些媒体的分析,说中国此举是为了“拉拢俄罗斯”,无语,呵呵!
如果只把中国政府此举理解为“拉拢俄罗斯”,那也许也太狭隘了吧。不过可以承认的是,这样的说法可以吸引眼球,但是不是实情呢?目前的国际关系多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利益聚合体”,而非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友谊共同体”。国家之间的友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互需关系。
中俄共同庆祝二战结束,对俄罗斯而言,可以作为应对美欧热炒苏联借二战“侵略东欧”的论调;对中国而言,可以为我们处理对日关系增加新砝码。这种“战略互需”并不是简单的“你拉拢我”、“我拉拢你”的关系。
前两天,一位在莫斯科的俄罗斯问题中专家对我说,苏联军队当年在中国东北战区对日作战的时间也就20多天。但战争后,苏联的版图中多了萨哈林岛和北方四岛。公平、正义与否并不是当权者参战的真实目的和停火的真正原因。“无利不起早”是各国参战的准则——出兵不能白出。当年,苏联出兵东北,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一些网友曾在我的博客留言提醒俄罗斯曾在我们家里拿走的东西,我没忘记,这是历史,不能忘记。但如果我们想重新原样拿回那些东西,那我们可能一战。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带来的永远是牺牲和失去……
照片上这些白发苍苍的俄罗斯老人,最年轻的也是80多岁了。当年,他们为了祖国而扛枪打仗。但如今,他们为的“那个国家”已成为了历史,而中国还在!这也是历史!
这是俄罗斯史学家的解释——
苏联对日作战的前因后果(作者 史学博士维克托·安菲洛夫)
1945年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此前,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开始在远东实施战斗行动,战斗行动持续了近一个月。
苏联人民安全的利益需要国家在一定时候投入远东战争。东亚和东南亚人民,以及美国和英国也希望前苏联尽快对日作战,人们知道,要想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歼灭亚洲大陆上的日本军队。
英国和美国政府多次请求苏联对日作战。在莫斯科进行外长会晤、1943年召开德黑兰会议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外交大臣艾登1944年在莫斯科进行会谈时都就上述问题交换了意见。1945年2月11日,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签订了秘密协议,其中谈到德国投降2—3个月以后苏联就将介入远东战事。其条件是:一、外蒙古保持现状。二、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发动进攻,侵害了俄罗斯的权利,现在恢复这些权利,把萨哈林岛南部以及属于萨哈林岛的所有岛屿都归还给苏联。三、把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美国和英国请苏联帮助他们与日本作战的强烈愿望促使三国国家元首再次会晤。1945年7月中旬,杜鲁门(罗斯福已于4月12日逝世)到达波茨坦以后就表示,他参加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争取让苏联对日作战。他在7月15日与斯大林进行第一次会晤时对斯大林说,美国希望得到苏联的帮助。斯大林当即表示,苏联准备在8月中旬采取行动,他将信守诺言。
华盛顿清楚地知道,苏联对日作战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苏联军队在参战的最初几天就使日本关东军遭到重创,使日本面临灭顶之灾。
8月14日,日本最高军事委员会和日本政府举行了有天皇参加的联席会议,作出了投降的决定。但是军事行动还没有停止。8月17日,日本关东军指挥部不得不请求苏联停止军事行动。不过,日本指挥部并没有表示准备放下武器投降。日军只是在个别地区开始投降。因此,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只在日本军队放下武器投降的地区停止战斗行动。
8月25日,苏联军队彻底消灭了萨哈林南部地区的敌军。到9月1日,苏联军队已经击败了千岛群岛的敌军。在这些地区共俘虏了63840名日军官兵。在苏联军队总共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中,日军共损失大约70万人,其中83737人被打死,59·4万人被俘。
获悉日本准备投降的消息以后,马上出现了任命谁为远东盟国最高统帅的问题。8月12日,杜鲁门向斯大林提议任命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担任这个职务。斯大林表示同意,并任命杰列维扬科中将为苏联驻最高统帅部的代表。8月15日,华盛顿起草了一个草案,对每个盟国的受降地区都作了规定。文件提交给莫斯科审议。斯大林基本上没有异议,但也作了一些修改。他认为日本交给苏联军队的地区应该包括千岛群岛的所有岛屿,根据雅尔塔决定,这些岛屿应交给苏联,另外把北海道北部交给苏联。8月18日,斯大林收到杜鲁门的回信,信中说,美国政府希望有权在千岛群岛的一个岛屿,最好是中部为陆地飞机和海上飞机建一个航空基地,以达到军事和商业目的。美国总统在谈到北海道问题时不接受斯大林的建议,坚持认为日本本土所有四个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日本武装力量应向麦克阿瑟将军投降。
可见,美国希望单方面控制日本,事实上也确实实现了对日本的控制。美国在受降问题上的立场实际上意味着拒绝盟国参与在战后对日本进行控制,可这是在波茨坦起草的宣言规定的。
斯大林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决断非常理智:他坚决拒绝了美国对千岛群岛的要求,禁止在北海道采取早已计划好的行动,以避免无谓地加剧与美国的对立关系。
苏联对日作战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有重大的意义。重创日本关东军使日本人立刻感到大势已去,很快就决定无条件投降了。这就是苏联对日作战最重要的军事政治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