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论语”:国耻


说到“国耻”,我们就会想到近现代史上,中国战败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甚至被东西方列强瓜分,如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等等。但“国耻”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说法,古已有之。《礼记》记孔子答鲁哀公问,有云:“国耻,足以兴之。”据古代学者解释,孔子所说的“国耻”是“君耻”,国君之耻。如春秋时,吴越交战,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派使者卑辞厚礼乞降:“勾践请为臣,妻为妾。”甚至愿“身往事之”,以一国之尊,去服侍吴王。至于北宋靖康年间,金人攻占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数千人,北掳而去,更是被宋代中国人视为“国耻”,不仅是“君耻”,也是民族之耻。事实上,古今所谓“国耻”,“君耻”也罢,民族之耻也罢,大都是指被外国或异民族战败后,国家所蒙受的耻辱。
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明亡之后,痛定思痛说:“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所谓“士大夫”,各代所指不同,唐宋以后,主要指由科举入仕的现任和退休的国家官员。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条中引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论》,大意说: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这几句话说得太好了。礼义,是治人的大法;廉耻,是立人的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无所不为。人如果这样,祸败乱亡将无所不至,何况身为朝廷大臣,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天下能不大乱,国家能不灭亡吗?
“礼义廉耻”云云,出自《管子•牧民》,“国之四维”,“四维”就是四项基本原则。顾炎武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重要。”人不可以无耻,而士大夫的无耻,就是“国耻”。这不是愤激之词,而是超越凡俗的深刻洞见。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得更明白: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农工之人而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辱其家而已;士而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而无耻,名之曰“辱社稷”。
士即读书人知识分子。中国古代家天下,皇帝高高在上,其社会结构,按照传统的二分法:官与民。民为士农工商,而士居其首,是民间社会的精英,国家官员的后备队。而国家官员,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州县父母官,是社会的统治阶层。由这些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形成的士大夫群体,在“官本位”的中国,代表着主流价值主旋律,对社会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士风官风,是社会的风向标,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所谓“君子”就是指士大夫,“小人”指普通百姓。士大夫君子若不遵守四项基本原则,寡廉鲜耻,唯利是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社会风气就被彻底败坏,江山社稷也就岌岌乎殆哉了。
明末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却无力回天,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顾炎武亲历这个时代,士林普遍堕落,官场腐败成风,没等满洲铁骑入关,国家就被玩完了。所以他说,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

为《成都日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