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前途无望奔“钱途”走的是穷途末路
肖晓鹏,云南省财政厅原副厅长、省政府金融办公室原主任(正厅级)。他担任厅级干部长达15年,在还有6年就将退休的一段时间里,他见仕途无望,产生了贪念,并抓住机会大捞钱财。7月28日,云南省普洱市中级法院对肖晓鹏贪污、受贿案进行了开庭审理。法院审理查明,2003年至2008年,肖晓鹏在任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在财政资金批复、人员调动等方面为他人提供帮助,收受财物等折合人民币17.4万余元,伙同他人非法占有国家财政资金577万元。据此,法院以肖晓鹏犯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10万元;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10万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八年,并处罚金20万元。(2010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检察日报》)
实在是太可惜了,官至厅级,眼看到了光荣退休的年龄,也遭遇到仕途上的最后一个“天花板”状况,本该理性对待,却没能把握住自己,见升官无望,便产生贪念,结果走上了穷途末路。这样的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深刻的。大量案例说明,官员退休前“晚节不保”,只能自毁一生、自取灭亡。
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便会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状况。其实,任何一个人入党为官,都不可能一直有升迁的空间和可能,总有触到“天花板”的时候。当然,造成“天花板”困局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制度安排、学历问题、年龄因素等等。面对“天花板”,关键是如何对待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若不能理性应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负面心态,轻者因此丧失工作动力、得过且过,重者可能以权谋私、走入歧途。很显然,肖晓鹏就属于“以权谋私、走入歧途”型“天花板”干部的一个现实典型版本。
干部,是干什么的?是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干部的心中,应该做到时刻想着人民,始终牵挂民生。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部分干部,为官之后,或者说官至一定级别之后,心态便会发生变化,尽管曾经仕途平坦、官运亨通,但是在遇到“再升”无望的时候,或者说遇到难以抗拒的诱惑的时候,利用手中的权力,能捞就捞,挖空心思地捞! 结果毁了自己一世英明,落得个千古罪名。尽管肖晓鹏对自己伙同他人贪占国家巨额资金的事实矢口否认,但在如山的铁证面前,他的辩解是苍白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权钱交易,本来就是两厢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一些官员,还是因为他们嗅到了对方的某些“臭味”,或者说找到了可以攻击的软肋。因此,作为官员,要想不犯时髦错误,不在金钱和诱惑面前栽跟头,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这方面,肖晓鹏的教训可谓深刻。一是,“升官无望绝对不能是腐败的理由”。一个人从一般干部成长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别的领导干部,确实不容易,千万要倍加珍惜,绝对不能在没有升迁前途的时候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更不能堕落腐败,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一生的好名誉。二是,牢记“伸手必被捉”的规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规律,只能遵守,不能违反,否则必被规律惩罚。因此,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对于非法利益绝对不要去想,更不能有侥幸心理而玩手段。为官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功名利禄和进退去留,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一个完美无瑕的句号!
一个人腐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腐败,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众多官员前腐后继给我们的警示意义非常深远。第一,官德必须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量。一个人入党为官,考虑的应该党和国家的前途以及人民的幸福,而不应该是只考虑自己的前途。选拔干部更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胆使用经过长期锻炼和考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而对理想信念不坚定、只为自己前途考虑的人坚决不能用。第二,必须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改变对干部“重提拔和使用,忽视监督和教育”的现象,对干部要长期跟踪其思想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研究解决有的干部“感到提升无望就腐败”的问题,一方面要做好相关干部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实行更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给干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三,对干部的权力制约一刻也不能松动。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官员手中的权力一旦失去控制、管束、监督,将会像脱缰的野马,恣意妄为、胡作非为。而权力向来都具有自肥性,很容易沦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工具。因此,必须时时刻刻盯紧、看好官员手中的权力,真正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规范在监督里,使其失去腐败的机会,从而达到保护干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倪洋军)
相关新闻:
“天花板”干部肖晓鹏退休前以权谋私走入歧途发人深省
官员前途无望奔“钱途”走的是穷途末路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