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转型为重


                   未来五年转型为重  
 
    
又到一个重要的节点和关口。
  五年,一个划分国家发展计划或者规划的时间单元。按照简单的顺序数,“十一五”已临近期末。新的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稿即将出笼。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就此进行讨论。这对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情国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必将带来规划内容的深刻变化。从过去五年的发展来看,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应该突出强调加快推进转型步伐。转型已刻不容缓。
  “十一五”规划实施五年间,我们经历了许多复杂而多变的局面,体会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有些局面、有些变化是规划制定之初没有预料到的。幸运的是,面对一些极具挑战性的局面和变化时,我们从容应对并平稳度过,从中有了新收获,值得铭记。
  这些收获已然成为“十二五”新征程的逻辑起点和加快发展的有益变量。突出的是,08奥运的成功举办,我们收获大国自信,用包容和多元对现代文明进行全新诠释,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拥有珍贵的奥运遗产;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走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国际地位和经济话语权从此得到了强力提升。
  抓住了机遇,有些变化来得快且有点大,我们始料未及。由此,我们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65届联大上所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国经济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中国若干重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些真实的描述,尤其是“但是”之后的诸多问题,就是“十二五”所面临的国内发展环境,困难和压力很大,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以加快推动发展转型为抓手,争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转型确实很难。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导向明确,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非简单的数量累积,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几年的实践却出现诸多形式主义,甚至与之背道而驰,比如,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企业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但进展并不顺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思想指导下,借机放缓或停止推动,继续原有的粗放生产方式。这种维持实质是一种倒退。更有甚者,通过拉闸限电的方式来突击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实在荒唐可笑。这种数字游戏仍然是“唯上”的官本位思想作祟,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和以民为本。由此可见,这种旧体制、旧思想的惯性力量有多大,发展方式的转型有多困难。
  但是发展到今天,转型的紧迫性已无需多言了。未来五年,必须在推动转型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在面临巨大战略机遇时必须采取的果断行动,否则可能会因转型受阻而丧失机遇。同时,这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过程中必需逾越的高山。我们认为,这种转型必须从几个方面加快推进:
  首先,加快思想转型,把科学发展从口号落实到自觉行动。其次,加快政府转型,破除行政垄断不与民争利,善为善治。拆迁悲剧的不断上演与基层政府的转型缓慢密切相关。依法行政成摆设,则离现代政治文明会渐行渐远。第三,加快从“国强”向“民富”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民众,其成果必然要求公平共享。“国强”已经为“民富”打好基础、民富的实现需要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必须转变财富分配机制,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权重,这是缩小收入差距、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区域发展格局需由东部率先发展向东中西均衡协调发展转型。第五,转型最终有赖于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路径需要由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啃动硬骨头非要全面着力不可。改革需要全方位进行,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补位,否则如温总理所说,“经济改革的成果会得而复失”,甚至“人亡政息”。这是一个严峻挑战。转型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涉水前行。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0年第十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