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楼市:中药比西药好


房地产业的系统思考一

中药比西药好

——关于中国楼市“弄巧成拙” 后的“包容性思维”

本文发表于2010年10月《购房之南》杂志

 

我们现在要用“包容性思维”去看待楼市问题,我们现在要心平气和的布局未来的产业规划,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另外一扇门,在问题处理上,不能只用西药去治标,要用中药是系统调理。。。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在项目的初始就想把事情搞糟,都是想把问题用最适合的手段解决掉,中国楼市的确存在“弄巧成拙”的现象,楼市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遏制性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造成的“捆绑地方经济“的问题;拆迁与反拆迁的不和谐问题;最近的“空置率过高”反映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房价过高问题也已经被网友调侃称“楼市三字经”;甚至有专家称“中国住房市场的问题比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更为严重”……

政府不是无为,而是年年在调控,住建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淮说,明天会出什么政策我不知道,那温总理才知道,他还没想好。为什么楼市遭遇“按下这个葫芦又浮起另外一个瓢”的博弈呢?

《大学》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管理学中存在“弄巧成拙”的定律:几乎任何决策都带有长期和短期后果,而且二者常常截然相反。令人惊异的是:大到一个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赖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往往就是产生困境的原因。如果只对现象做正面的进攻,而其内在原因依然存在,最后必然以失败而终。”

中国楼市的问题的根结在于将房地产定位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舆论的全力推动和引导下形成的消费惯性。想当年,在中国,启动房地产消费是一个全民动员工程,政府、银行、媒体是三大助推器,经典故事是“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现在再说美国模式不可行,早干什么了?用近20年的时间,好不容易养成的消费习惯,能用5个月(调控政策执行时间)发生逆转吗?不可能,要有时间的,所以我们善意的理解是“弄巧成拙”吧。

温总理说楼市问题是政治问题。我们现在要用“包容性思维”去看待楼市问题,我们现在要心平气和的布局未来的产业规划,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很落后,在处理应急问题时,首先要警惕应急对策带来的意外后果,承认应急对策仅仅能够缓解暂时的症状,要给政策一个贯彻执行到位的阶段,各部门要不断督查和检视;其次在制定政策时注意尽量减少运用应急对策的次数,掌握合适的时机去调理,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另外一扇门,在问题处理上,不能只用西药去治标,要用中药是系统调理,中国问题要用中国的办法最适合,从中国的民族解放到中国的经济改革,这个道理已成为印证的真理。楼市也是如此,在应该了解问题的真正症状,不断反思,不断的反问,目前的对策是否是最合理的呢?这是第三。

近日,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所以说单纯发展经济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才能可持续。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强的包容性,这和西方文化的排斥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用一个解释就是“和”,北京奥运会演绎过的,这就是中国文化根本,就是要讲究的一种平静通达的心态。在楼市问题上,当管理规划是着力于驱除问题的原因,而不是仅注意现象,必然会脱颖而出。廉租房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