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大都不缺性和男人


剩女大都不缺性和男人

——《中国单身女性调查》序

吴淑平

 

    6年前,我出版了《单身女性调查》一书。尽管当时此书有一定影响,全国好几家报纸进行过连载,网络点击量也非常高,但我个人始终觉得意外,我认为我其他书比这部写得好。

    在外文出版社刘编辑跟我联系要出版此书英文版时,我也一直跟她建议做我的其他作品,但她可能考虑到选题和市场的原因,坚持要做这部。

    我有时是书呆子,总觉得纯文学的书比这类调查采访的生活读物有价值。

    以前我在报社做情感专栏,出情感类的书是必然,但我本身对纯文学的虔诚,让我觉得这个工作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所以我在2008年底出版《体味》时,就在序里说以后不再写情感类文章了,没想到命运又让我再次出版这类书。也许以后真的不再涉及情感话题了。

    6年后的今天,自己再次审阅书稿时,觉得很惭愧。我承认当时是浮躁的,有好几个人物调查很简单,我毫不留情地删除了,总共删除了一半的文字,又补充了一半未发表过的新调查案例,采访对象不仅涉及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还涉及到成都、武汉、厦门、杭州、岳阳等城市,由于当代人居住的城市并不是永远固定的,不好界定是哪里人,所以这次没按《单身女性调查》那样按城市分类,重新取名为《中国单身女性调查》。

    很多人看情感隐私调查文章,都会问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只是有一个问题必须得强调:采访时的口语表达与成文的书面表达,不可能完全一样,也绝对不能一样,因为文章绝对不能用口语书写。但故事本身和具体细节绝对是真实的。

    有几个方面需要说明一下,文章所涉及的采访对象,其年龄记录都是采访时的年龄,并不是现在的年龄,如果按现在的年龄算,她们分别要加上1—6岁。这些采访对象,目前能联系到和打听到的,都还是单身,严格说,都还未结婚。看来,剩女时代,婚姻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其实,剩女大都不缺性和男人,至少有一半是这样的。严格意义上说,不少是伪剩女。

    以前不少媒体称我为“情感专家”,其实是夸大其词的,我不是什么专家,我只是一个普通媒体人、普通作家,在情感心理方面,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研究者,由于工作需要,对此有点研究和自己的看法而已。

    我也不是什么心理医生,这点必须得强调,因为过去每次发表、出版情感类作品,都有许多读者给我写信,咨询心理问题,寻求解答心理困惑,我虽然都坚持一一回复,但我不是算命先生,无法根据一个人的简单叙述就给他(她)开药方,如果这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好为人师和自以为是的表现。

    在我采访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按倾诉者的叙述,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其隐私生活,是我的责任。至于故事所折射的当代情感问题、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留给高人或后人去研究。

是为序。

 


《中国单身女性调查》本周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大书店上市,当当网、卓越网有售。

 

当当网《中国单身女性调查》点击购买

卓越网《中国单身女性调查》点击购买

 

    著名媒体人、作家洪晃推荐:《中国单身女性调查》如果早点出来,就不会有人用“剩女”二字去形容她们。看了这26个案例,这些女人脱颖而出,她们不再是某些人统计的数据。感谢作者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了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正面地去讨论中国女性在情感、家庭和事业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