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被提起。曾几何时,这个难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地处西子湖畔的杭州银行在2007年底开始尝试破解小企业信贷难题,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在找准市场定位的前提下,探索了一条符合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专业化服务之路。
作为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部总经理,余南军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心里没底到现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这一切缘于“走出去”的魄力——走出想象,真正与小企业接触,才发现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并非那么难。
小企业信贷,是不是鸡肋?
杭州银行是一家业务经营多元化的中型银行,2007年底,在众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信贷未充分重视之时,开拓性地成立了小企业信贷部,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经过两年的发展,小企业贷款的增速也保持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
谈起成立小企业信贷部的初衷,余南军告诉记者,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是杭州银行的战略之一。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创新性地建立了小企业信贷部,这种模式是在总行设立准事业部制的小企业业务部,负责小企业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可下辖专营机构,与专营机构相比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失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
回想两年前,小企业信贷中心成立时,大家也是众说纷纭,对于小企业信贷的成本高、风险高的认识使得很多人并不看好该业务。余南军想起来当时,不禁感叹杭州银行董事长的先见之明,他曾说过:“没有做之前不要看风险高不高,如果不做怎么知道风险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余南军告诉记者,杭州银行在进行小企业授信业务时,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管理、贷款的回收等使用标准化产品,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这样可以做到风险容忍水平内,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满足了小企业客户信贷融资需求。现在杭州银行已经拥有200人左右小企业信贷的专业队伍,并开发了许多适应市场的授信产品,小企业信贷业务也日渐成熟。
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中小企业众多,地缘优势使得杭州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占了先机。余南军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该行小企业公司信贷客户有3000家,个人贷款客户超过了8000户,包括小企业主贷款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总数超过了11000家,公司客户平均贷款额300万元左右,个体户平均贷款是50万左右。经过基础性建设,再加上总行对于小企业信贷重视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截至今年10月底,杭州银行小企业贷款已达132多亿元,比年初增长了40亿,增幅是43.15%。预计年末杭州银行小企业贷款将超过142亿元,小企业贷款将超过全行贷款增速的水平。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占比整个贷款额的16.5%。在城市商业银行中,也算是不错的成绩。
金融危机下重估小企业风险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小企业信贷风险高,难把控,但近年来,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余南军却发现,事实情况与想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惊喜地发现小企业并非想象中的弱小,经不起危机的考验,尤其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小企业贷款在危机中表现出小额分散,整个风险概率可以控制,对于银行来说反而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同时也符合资产多元化配置的要求。
经过这一轮金融海啸,余南军发现,在遇到外部环境变化时,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再加上浙江地区很多小企业有一定的原始积累,自有资金充足,利用资金的杠杆率比较低,就可以很好地规避风险。情况不好时,企业可以停产,有时停产也是规避风险的方法。反过来看,大企业在风险面前,只能抗击风险,硬扛,否则上百、上千的员工如何安置,这样无形间风险就增加了。小企业和大企业贷款就好比一个打太极拳,一个打少林拳,在经营环境变化时,大企业打少林拳硬碰硬反而不如小企业打太极拳来得灵活和有弹性。
一直以来,小企业被认为信息透明度不高,财务报表不规范,余南军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传统信贷观念的误解,“大型企业只是财务报表做得比较规范而已,并不能说明财务透明度高。相反是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不需要复杂的财务报表,只要亲自到企业去考察,看看厂房、原材料,产成品就可以一目了然。银行把流水账一查,进多少料,生产多少产品弄明白了,财务状况会更加透明。”余南军认为只要信贷调查是深入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小企业透明度反而比大企业更高,贷款相对而言更安全、稳健。
事实上,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的不良率只有千分之七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的确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余南军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开始时也有担心,风险会突现,小企业会抗不住,事实却完全颠覆了想象。在2008年到2009年,杭州银行和各级政策紧密合作,加大了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今年9个月就增加了40亿,去年一年增加了30亿,一共投入了70多亿,这一方面出于社会责任,另一个方面也是缘于对小企业信贷特点的了解,对于很多小企业来说,困难只是阶段性的,帮一下就过去了。
余南军告诉记者:“这次金融危机,反而强化了杭州银行专业化建立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决心。”
“中医疗法”更实际
小企业信贷特点决定了在放贷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在放贷过程中,如何去发掘、度量风险,每个银行的做法都不一样。余南军告诉记者,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对风险的控制是从企业的运营特点出发,考查他们,开展业务,针对小企业信贷的特点,要抓主要矛盾。
杭州银行在贷前主要是通过评级系统来控制客户准入,贷后有风险预警系统,根据企业的现金流,有一套指标预警风险。在整个风险策略上,基本上采取小额分散的方法,控制贷款金额,增加户数。
余南军透露,杭州银行有一套内部评级体系,一半考查他的从业素质,非财务因素;另外一半考查他的财务因素,这样抓住小企业运营过程的特征而放贷。不像传统的贷款像西医疗法一样,先采取照X光、B超等常规的手段。小企业信贷真正需要的是像中医疗法一样,望闻问切,抓主要矛盾,取代传统信贷的全面考查。
根据长期经验积累,杭州银行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评级体系。依据评级体系,依据担保条件,来综合确定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并将权力下放,坚持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充分授权给基层,只有一线的业务人员,近距离和小企业接触,才更了解他们基本面情况,这也被证明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对客户资信的调查方面,余南军告诉记者,“我们是团队作战,三人一个小组,贷款业务中比较强调平台化营销,规模化的营销和管理,一方面客户经理自己找客户,另外还跟一些平台、总部经济、政府部门合作,借助地缘优势,每个城区都有专门扶植小企业的信贷计划和方案等。”
余南军告诉记者,目前杭州银行陆续开发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如为超市供应商开发的“超前贷”,为科技型企业设计的“订单贷”、为走连锁直营道路的企业开发的“连锁贷”,为外贸出口小企业打造的“速退贷”等。另外还根据企业的纳税金额和纳税增加情况发放100万以内的信用贷款。
在担保方面,余南军告诉记者,随着这两年的发展,担保方式越来越多样了。比如说联保、担保公司合作、应收贷款质押等形式,对于真正风险能控制的企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目前对杭州银行来讲,小企业担保已经不是难事,现在社会担保机构也比较发达,在担保方面总有些综合化的手段可以解决。
呼唤长效机制
长久以来,中国的小企业融资是个“老大难”问题。为此,银监会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银行信贷向小企业倾斜。如何实现小企业信贷可持续性发展,又需要哪些配套的机制、措施?
余南军告诉记者,作为小企业信贷部负责人,他现在面临的是人员成本的压力,还要保证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非常渴望国家对于小企业业务的支持力度。小企业投入比较大,银行要扩大小企业服务的范围,肯定要投入人力,这个成本确实比较高。政策上,国家应该在营业税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目前税收都是一样的税率,余南军希望在这一点上能有所改善。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余南军深切感受到专业化经营、专业化队伍的重要性,小企业不是搞运动,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建立长效机制。而长效机制的建立,前提就是不能简单注重业务的短期回报。
余南军告诉记者:“大家认为小企业信贷高风险,所以就要求高回报,我认为这是绝对错误的。杭州银行的贷款利率只比公司业务高10%,从培育客户的角度来讲,不能只看重高回报,否则无异于杀鸡取卵,对于银行也没有好处。”
有些银行提出了三年不赢利的规划,对此余南军表示,不赢利没办法对股东负责,不赢利就没有商业价值。余南军自信地告诉记者:“如果杭州银行成立专营机构的话,赢利不是最大的问题。”
他评价小企业业务除了赢利的商业价值的考虑,另外一个是业务增长对社会贡献,客户成长对于银行的价值,应该说用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一起衡量才是正确的选择,目前潜下心来培育小企业客户群才是银行更多要关注的。
余南军认为,美国中小企业贷款机构是做信贷业务资金运用为主的,只追求利润、资金效率,资金来源无外乎资本金拆借、市场融入、资产证券化,这种局限性导致了它的破产。而综合性银行考虑是企业整体发展和综合效应,更多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培育客户角度来看的,同时中国银行做小企业信贷资金来源更多源化。只做中小企业信贷,不做综合化经营,必定酝酿风险。
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市场的选择,余南军更加坚定小企业信贷需要专业化经营,专业化掌握小企业运行的规律,才能更有效地采取创新和适应市场的做法。这一点也是他做了小企业信贷业务之后,接触了很多客户企业才做出的判断。
对于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部未来的发展,余南军向记者透露,杭州银行也正在积极准备小企业专营机构,从体制上,从运营机制上走向独立核算,对于杭州银行此前提出的三年规划,预算在2011年,小企业信贷达到240亿规模的目标,余南军信心满满:“估计这个目标肯定会超额完成,因为到现在已经133亿,用两年的时候,做100亿肯定是没问题。”
本文出自《当代金融家》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