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入流:神龙的自主品牌推出得很快


从善入流:神龙的自主品牌推出得很快

  进入下半年的中国车市是缺少话题的,那些关于今年会是牛市还是熊市?那些产能过剩与否?那些涨价跌价问题等,虽然有着不同的新炒点,但都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然而今年真正的“新生代话题”,当属合资企业在华推出自主品牌的举措,从一开始的属于搞笑之作一可理喻,正演变成为一股潮流所在。合资企业办自主品牌最早要追溯至2007年,广州本田率先宣布其自主品牌计划,随后定名“理念”,那时业界和民间普遍是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以待。

  但是到了2010年的7月前后,号称“微车王”的上汽通用五菱,也宣布了要发布以轿车为先导的,有系列产品的自主品牌“宝骏”,这在业界开始泛起了一点涟漪。可是到了前不久东风日产在庆贺两百万辆下线之时,同时宣布了推出自主品牌“启辰时,整个市场都似乎觉得这场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的运动好像不是闹着玩的了。于是一是要观察,接下来还有哪些合资企业的厂商要跟进;二是深究这场“自主品牌”风潮,其根源究竟在哪里?

  其实在中国的汽车企业中,虽然国家并没有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自主品牌车企开过多少绿灯,在本次成都车展上与奇瑞汽车销售老总马德骥的访谈中,笔者还专门与之探讨过这个问题。“当然国家对自主品牌的扶持是不少的,但大多只是在精神鼓励的层面上,真正物质上的实际扶持,并没有比合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确要是论及当初引进合资企业时所制定的那些林林总总的优惠政策,那么对合资的汽车企业来说,国家倒是真枪实弹地地扶持过不少。

  然而现在所搞的自主品牌就像是一个政治任务。虽然对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的失败,业界和民间早就对此议论纷纷,但其“功过之说”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间一直是似是而非。然而合资企业搞了那么多年,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话语权仍是那么样的弱势;去年的车市那样火爆,可一盘点下来利润的大头都是为合资企业中的外方所得,这就不得不引起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了。于是社会上都在说几大国企如何如何不争气,只会合资,弄得那些争相引进外方的大国企之行为,就像是卖国贼似的。

  所以接下来将纷纷推出的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其经济意义肯定不敌于政治任务。说到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中方的领导当然愿意,而外方的呢?现在已经说了要推出自主品牌的企业,外方肯定大概都已经表示同意;而那些还没明说的合资企业,估计也都是在沟通与谈判之中。就在本月的21日,神龙将在武汉发布五年发展规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神龙自主品牌的首次曝光。届时,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标致雪铁龙集团总裁瓦兰将共同揭秘神龙自主品牌的名称、发展计划等。

  所以,当东风日产要搞“启辰”之后,神龙和东风本田自然也要发布自主品牌。而神龙成立最早,最有条件做自主品牌,现在都落在了东风日产之后,当然要加速地推出自主品牌。而接下来也要尽快发布自主品牌计划的东风本田副总刘洪则明确表态,自主品牌风潮缘于两方面,其一是社会的需求,其二是政策的导向,“政府会鼓励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研发,并会有一些优惠政策”,东风系在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的问题上,看样子是形成了共识,并且争先恐后地在积极地进行的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被人们认为市场反应较慢的神农汽车公司,在这次的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的大潮中,虽然没有当领先者,但也没有当落后者。在2009年度中,PSA全球的销量为320万辆,同比下跌2.2%。而同期PSA中国销量增长52%,至27万辆。在下一个5年规划中,PSA计划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销量。随着新工厂投建,更多的车型也将导入到神龙汽车,已经明确将要投产的是标致高端车型508,该车型计划2011年上市销售。

  此外神龙汽车还在计划大幅更新动力系统,除了现有1.4L、1.6L、2.0L发动机外,该公司还计划推出1.6T、1.4T等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并导入插电式混合动力。从这一系列的举措中可以看出,过去一直以浪漫、时尚、另类为基点的法系车,已经在研究什么才是能够在中国市场立足之本,什么才是能够让中国消费者动心和埋单的基本要素。当然作为与法系车最早联姻的神龙汽车,也在考虑着怎么样与时俱进地来当好东道主。

  就在成都车展开幕当天,东风雪铁龙总经理穆懿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龙汽车公司的第三个品牌与雪铁龙和标致均没有直接联系。因而新品牌的车型有可能是神龙公司独立开发的车型,并非雪铁龙和标致技术输出的产品。“而且在合资品牌内部发展一个新的自主品牌,已经有两家日本厂商也在这么做。我们肯定有很多创新的工作可以做,因为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这种历史。”穆懿夫说。

  其中的潜台词在于,一是法方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个自主品牌的打造,二是要改变观念来做好这项工作。于是当一向从技术的推出,到营销手段的推进都不为市场先的法国人,这次也积极的来参与到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的潮流中来了,那么接下来的这个潮流中,参加者将源源不断,好戏也会更加精彩纷呈。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