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慈悲
马明博
人人有慈悲,但慈悲与慈悲也不一样。
举古人遇贼为例,试说之。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辞去县令,回到家乡居住。有个小偷,以为他当过官,应该积攒了很多钱财,便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来他家行窃。而此时,郑板桥刚放下书卷合衣上床,正养觉呢。
知道遇贼,郑板桥并没有大声叫喊,低声吟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山君子进我门。”小偷一听,知道自己被发现,马上停住手脚。
郑板桥继续吟诗:“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说他家里没钱,转身要走。
郑板桥又吟:“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然有狗,那就翻墙而出吧。这时,又听到郑板桥吟道:“翻墙莫损兰花盆。”
攀在墙上,小偷一看,果然有盆兰花,就小心翼翼地躲开。他跳到墙外时,又听郑板桥相送的诗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赴豪门。”
吴地有一位老秀才名叫沈文卿,家贫,以教书为业。一夜,因为天气寒冷,他难以入眠,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之际,他看到有贼进门。贼四处搜寻,却什么也没找到。沈文卿从容地和他打招呼:“梁上君子,让你辛苦了。家里什么也没有,我送你一首诗吧: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走一遭。架上古诗三四束,也堪将去教儿曹。”那贼听,含笑而去。
邻人借走郎仁宝两册书《诗林广记》《楞严经》,书还没读完,他家中遇贼。屋外狗声猛烈,那贼匆匆离去。次日,仁宝来到邻家。邻人说:“昨夜家里丢了东西,您的书也在其中。”仁宝有感于此,作诗一首:“西厢月黑夜沉沉,盗入君家犬吠纷。却把诗林经卷去,始知盗贼好斯文。”
同是遇贼,同是以诗劝诫,从众生平等的角度看,虽然郎仁宝、沈文卿没有郑板桥名气大,但就诗境论,郑板桥要稍逊一筹。
众所周知,知识改变命运。让贼去读书,毕竟是件好事。或许他日后所有的美德,都来自他偷来的那几本书呢。可以乐观地想象,接受了教育的他,必定会“贼将不贼”。
板桥诗境如画,但他让贼夜赴豪门,自己没被祸害,反而鼓动他去祸害他人,这显然没能站在“怨亲平等”的立场处理问题。因此,在慈悲的标尺下,他站得矮了些。
禅门古德说,即事而真。禅境,就具体体现在你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上。对禅者来说,只有眼前事,没有什么大事与小事;禅在当下,即体即用,体用之际,自他两利。台湾地区法鼓山开创者圣严法师曾说,慈悲没有敌人(对立面)。如若有对立面,那肯定还不是真正的慈悲。
虽然人人都有慈悲,但慈悲与慈悲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