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到9月,谁是大陆市场最大的股票卖家呢?目前还在卖吗?
如您去细心的统计上海和深圳交易所龙虎榜数据就自然知道谁是两市最大的卖家---公募基金。
8月出现在卖出席位的机构专用席位多达近200多个,而出现在买入席位的却100个不到。
更有甚者,竟然有机构专用在一个股票公布利好的涨停一字板上还卖出,全天成交金额几百万,它就有近百万。
他们为什么就不看好这个市场呢?难怪有人在抱怨。
证券代码:
600723
证券简称: 西单商场
------------------------------------------------------------------------------
买入营业部名称:
累计买入金额(元):
(1)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瑞金一路证券营业部
4612696.62
卖出营业部名称: 累计卖出金额(元):
(1)
机构专用
869232.00
(2)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霄云路证券营业部
358200.00
(3)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直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285366.00
(4)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平安大街证券营业部
119400.00
(5)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太原漪汾街证券营业部
109848.00
-----------------------------------------------------------------------------
附:败德基金半年玩命换股十几回肥了券商瘦了业绩
记者:韦笑 金陵晚报 2010年9月1日
"上半年沪综指跌了26.8%,基本是单边下跌。除了中小市值股票外,大盘股普遍跌幅较大。我们追逐热点的空间有限,所以压缩了调仓的节奏和幅度,不得不降低了换手率。"不止一家基金公司在采访中对记者这样表示。
即便无奈"压缩",依然高得离谱。本报记者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换手率为291.83%、开放式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换手率为275.94%,远高于QDII基金的145.25%。
记者发现,在有可比数据的198家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中,21家基金上半年的换手率超过了500%,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长城双动力(1976.62%)、天弘永定成长(1117.42%)、诺安成长(938.39%)、宝盈资源优选(821.37%)和农银汇理行业成长(721.83%);排名后五的分别是长城品牌优选(34.10%)、鹏华价值优势(38.32%)、光大保德信核心(54.92%)、鹏华精选成长(56.85%)和长城消费增值(61.09%).
以长城双动力为例,1976.62%的换手率相当于所有股票反复折腾了近20遍,超过自身资产规模的19倍。
开放式混合型基金的换手率同样惊人。在有可比数据的160家基金中,有7家上半年的换手都超过了900%,分别是博时价值增长(1958.25%)、宝盈核心优势(1305.19%)、万家双引擎(1168.70%)、大摩基础行业混合(1146.56%)、诺德主题灵活配置(984.63%)、国投瑞银稳健增长(971.02%)和金鹰红利价值(960.19%).
是不是换手率越高,收益越高?"没有发现这一规律。"国泰君安基金分析师吴天宇表示,基金换手率和其净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比如开放式股票基金中换手率最高的前五名,上半年净值增长率排名分别为41、75、22、181、34,开放式混合型基金中换手率最高的前五名,上半年净值增长率排名分别为90、134、79、88、80。再如封闭式基金换手率排第一的国投瑞银瑞福,上半年换手率高达374%,但净值增长为-23%,排名垫底。
显然,多折腾不仅没有把业绩折腾上去,反而拖累了净值的增长。更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基金高换手的目的,是为了给股东券商多创造分仓佣金,而不是履行基民的信托责任。
值得担忧的是,不少基金经理仍信心满满地说,上半年主要考虑选时,所以仓位腾挪比较困难,业绩没有跟上,但下半年的思路侧重于选股,操作上会更加灵活。
"灵活"的背后,意味着换手率的大幅提高和交易费用的迅速增长。到了年底,估计换手率过千的基金将极为平常。
叶檀:公募基金何妨全改成私募基金体制
公募基金经理菜鸟化,基金业绩劣质化,基金经理薪酬节节涨。业绩与薪酬背反显示,中国基金业的激励机制普遍错位。
公募基金经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诸如巨大的排名压力、内部严格的约束机制等,一些基金公司的制度也让基金经理很少有自由选择的腾挪余地,在投资的程序、品种、仓位、个股或券种的比例等均有严格规定,而公司内部的僵化管理体制与人浮于事也让基金经理不堪重负。
由此公募基金经理纷纷出逃成为私募基金经理。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曾有853名基金经理,目前在职的只有507人,在职的基金经理中平均任职年限为2.58年。从业经历超过10年,目前还管理着基金的基金经理只剩下王亚伟、林彤彤和尚志民3人。另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共有59家基金公司旗下227只基金出现基金经理离职,这个数据已经接近2009年全年的水平。笔者为此询问中国第一代的某基金经理,他的回答是,有什么好说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制度原因,大势所趋。他现在打理着自己的私募基金,过得挺滋润。
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是,基金业绩大幅下挫。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照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计算,今年上半年,391只开放式偏股基金整体下挫,平均跌幅高达17.88%。2010年基金半年报披露结束,天相统计数据显示,全部基金本期利润为负的4397.5亿元,仅次于2008年上半年,为历史第二大半年度亏损额。越是亏损,基民越是盯着报酬,同期付给基金经理的报酬高达127.02亿元,相比2009年上半年的105.89亿元薪酬总额,同比涨幅高达20.9%。
跟国企一样,公募基金业绩其次,规模第一,只要有规模,就能雷打不动地收取管理费。2008年,59家基金公司的424只基金亏损总计1500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亏损9740亿元,占整体亏损额的65%;混合型基金累计亏损4057亿元,占整体亏损额的27%;封闭式基金累计亏损841亿元,占整体亏损额的5.6%,非股票型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成为仅有的两类盈利基金。当年国内6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307.32亿元。今年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合计达到14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9%。
为了扩大规模,一些虚弱的基金公司重金砸给销售渠道,让托管银行的托管费收入增长。今年上半年托管银行托管费收入26.2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工行、建行等银行在与基金的话语权争夺战中处于绝对上风。
如果说公募基金还有制度约束等原因,试图与私募基金抗衡的"一对多产品"同样败阵,只能说是公募基金与市场原本就"气场不合"。今年8月18日,"一对多"理财产品一周年,成绩惨淡。据不完全统计,"一对多"产品亏损的达到了八成。"一对多"面向具有风险承受力的高端客户,与私募基金一样采取固定管理费加20%的收益提成方式,投资也较为灵活。正确的激励方式没有换来美妙的"钱景",让"一对多"处于尴尬境地,或者停发,或者降低门槛。据报道,未来基金公司达到20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才能从事专户业务的硬性门槛将可能被取消,而单只"一对多"产品的成立门槛或将由过去的5000万元下降到3000万元。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降低门槛与业绩提升之间并没有必然关联,只与基金规模相关。
今年市场急剧震荡,大盘股的紧缩与中小盘股上涨全球第一并存于A股市场,私募基金出现分化,相信到年底有些私募基金不得不清盘。但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仍是金融人士的热门选择。
私募基金类似于实体经济中的民企,公募基金属于披着市场化外衣的国企。
对于多数金融人士而言,即便私募基金压力巨大,也会义无反顾投奔私募基金。他们不受过多制约,风险与收益与投资者共担,赢了大家赚钱,输了认亏出局,不需要听命于窗口指导,无需服从公司投资指令,更不需要养活公司关系户的一大帮三姑六婆。
应当将所有的公募基金改成私募基金体制,按照股票、债券、共同与对冲等不同性质划分,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现在公募基金表面为公,实则为私,效率低下,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附注部分为记者或其他人士所言,若要我说,还是需要有共同基金存在,毕竟愿意认购共同基金的人占基民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