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意、市场缺失成动漫发展隐忧


    国产动漫越来越炙手可热,动漫发展也似乎如火如荼。包括网络游戏产业在内的游戏娱乐产业,也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一批自主原创、内容健康的网游产品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有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近555亿元,业界人士保守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

 

    但在良好发展势头面前,我们还是看到动漫发展的诸多不足,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教育、创意、市场等方面的缺失,也成了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隐忧。

 

    动漫教育遭遇瓶颈,动漫人才难跨第一道坎

 

    近十年来,我国的动漫教育发展迅速,影视动画相关专业在国内400多个艺术或非艺术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大批年轻人希望能够从事影视制作、广告动画、动漫出版、多媒体设计、网络游戏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动漫类专业的报考人数也逐年递增。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从事动漫创作的朋友说,现在国内高校的动漫教育是每况愈下了,除了中国传媒大学等一些比较知名的高校以外,其他大学开设的影视动画专业其实就是盲目追赶潮流的行为,因为这个专业有利可图。国内的动漫教学太急于求成,数量上是快速增长了,但教育质量没跟上。比如,有些院校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就先把学生招进来,然后把一些资历很浅的动漫创作人员、画师招进来充当老师,师资水平达不到标准,对学生太不负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动漫制作公司对人才的选择也很挑剔,他们更愿意选择专业学习有保证、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这样一来,就基本上不需要经过岗前培训,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有比较高的质量。事实上,国内动漫的教育隐忧就在于,貌似火爆的动漫专业,却只有少数高校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动漫人才,高校动漫教育跟不上动漫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创意产业缺乏创意,作品年龄断层严重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国内动漫产业却一直为创意的缺失困扰。更有专家称,中国动漫作品到了“抄袭期”、“模仿期”。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胡月明认为,动漫作者对文化元素缺少理解是导致国内目前还是没有好作品出现的原因之一。如果新一代作者不能充分地理解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精髓,没有文化沉淀,是创作不出来好作品的。

 

    在200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众多获奖作品中,每部投资成本至少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但票房最好的作品也只有6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回报。就连力主原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只是局限于儿童层次,真正拿得出手的适合各个年龄层的动漫作品实在凤毛麟角,因为国内动漫作品偏重儿童教育,拍的片子似乎是给5岁以下孩子看的。而像美国、日本等动漫产业繁荣的国家,都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动漫作品,动漫绝非儿童的专利。

 

    我们一直呼吁中国动漫要有自己的创意,胡月明也认为,国内现在的作品缺乏幽默和综合造型创意。“国外的动漫明星的造型都有很深的文化因素,比如唐老鸭带着头巾,穿着水兵服;而国内动漫造型过于简单,没有幽默的想法在里面,没有创意,综合造型能力严重缺乏。”现在许多国内动漫作品,故事可能是自己编的,但故事里的形象是借鉴的国外作品,东拼西凑,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似曾相识又不伦不类的一些形象。

 

    市场开发不足,错失良好商机

 

    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是数字内容产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市场容量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还有3.67亿未成年人,他们是动漫产业潜在的消费群体的一部分。同样,有关部门对京、沪、穗三大城市有关动漫产品消费的调查也表明,每年由14—30岁城市青年创下的消费额,即可超过100亿元。整个动漫产品消费市场极为可观。然而,在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大部分市场份额却被欧美和日系动漫形象占据着。

 

    动漫及衍生产品的巨大产值及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周边产品,包括以游戏文化、动漫为特色的服装、游戏仿真玩具、食品、饰品、装饰品等实物产品,同时,也包括音乐、图片、书籍等文化产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整个动漫游戏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中,有70%至80%的利润是靠衍生产品来实现的。看到如此之大的动漫衍生品市场,国产动漫企业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开始市场突围。但是国内市场对于这一利润空间的开发非常乏力,只是滞足于单纯的动漫作品创作和加工上,以致错失了周边商品开发良机。这对本土动漫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损失。

 

    隐忧不治,必引后患无穷。但愿这一领域的有识之士能携起手来,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