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7日电 (记者孙丽萍)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破格录取陕西省高三学生孙见坤的事件,近日经过部分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与热议。27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向新华社记者解释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表示, 虽然复旦希望破格录取孙见坤确有其事,但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复旦大学招生办认为,个别媒体对复旦大学录取孙见坤事件的报道有诸多不实之处。
据复旦大学介绍,去年10月,陕西省高新唐南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孙见坤参加了2010年度复旦“博雅杯”全国征文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获得了自主招生的资格。不过,今年6月,孙见坤参加高考后成绩低于陕西省一本线6分,按章程不能被复旦录取。……”自己在腾讯网等查询以上新闻。
刘鹏举评论:作为复旦教授破格录取有重要两点,一是不怨人才,二是不误国家。八名教授并没有想达到自己私人的目的而有所为之。我们国家可以通过调查其社会关系来表扬或惩罚,使教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但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
陕西省招办的所作所为似乎很难,破格录取以后,怕为以后的关系户打开门户,造成腐败问题有所依赖,来年的破格会更多。
这是制度的冲撞。复旦要人才,陕西招办要公平。谁对呢?如果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信誉度超过了高考的公平所包容的信誉度,那就好了。但普通人们心理的公平与对谁的认可却并没有科学性,无非是社会的长期宣传罢了。高考公平了又能怎样呢?分配公平又该谁管呢?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讲,高考的公平实际上是很不到位的公平,对国家高考制度或近期行为来说是被认可的公平,而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及社会的长期行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公平。首先它的归宿不到位,其次,它脱离了人本。它将人的思想和行动束缚到一个人为的高考制度里边运行。公平寄托于高考的选拔,其归宿是对高考制度的孝宗,不是对国家前途的孝宗。
就像黑格尔所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陕西省招办只是高考制度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它没有错,是在全盘肯定高考制度下的一种合理的运行方式,它没有也不可能有灵活性。高考考的内容并非人人生活所需,公平当然对许多人无意义。
要改变这种冲撞,长远的目标是取消高考。由于大多数并不一定能接受,在不承认天性的制度,即使讲了也白讲,我就不多费口舌。但能逼近的方法还是有的,就是高校自主招生的逐步扩大化,当然要加上与之伴随的政府强监督机制。摆明教育行政或政府的教育行为,政府的只能是监督高校选拔人才了没有,而不是用招办这个机构替高校设置招生策略。我们的大学如果能像西方一些国家高校那样有更多的排政府行为,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