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劫:陈黄之争,Glass Lewis算个什么东西?


今日(9月13日),各大媒体相继援引港媒报道了股票投资顾问Glass Lewis建议支持现国美管理层的消息,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媒体给该家机构冠以“权威"桂冠,相对而言,港媒及外媒则谨慎的多,仅仅以“An independent governance analysis (独立机构)”称之。

   不过,在所谓Glass Lewis报告中,引人注目的则是:在公司最为懦弱的时代,董事会礼聘诸多外部的财政、会计和企业治理专家,为公司供给咨询建议。此地无银三百两,以至于不由得人们质疑其独立性,甚至有人直指所谓独立投票顾问即陈晓先生所代表的部分获允诺利益管理层(而非全部)的“独立顾问”。那么其“权威”、“独立”四字便显得“名不符实”。尽管如此,“国美”新闻发言人还是向媒体表现出极其兴奋的心情,该人士表示:“我们很是兴奋获得Glass Lewis的撑持建议。”

   相对而言,创业家族所表现出的态度则显得冷静得多,仅仅表示:“对于这种说法,我们深表遗憾。”

   不过在在下看来,在其独立性、权威性遭遇公众质疑的情况下,Glass Lewis只是倒黄派手中一触易碎的“Glass Vase(花瓶)”而已。至于说将Glass Lewis的投票建议送至各大机构投资者,也只是拉票手段而已。但这种拉票手段是否涉嫌违反港交所交易规则则有待进一步鉴证。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是投资者谋取正当投资利益的客体,如果公司经营层职业或水准都受到强烈的质疑,那么这一间公司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可想而知。在当前情况下,无论是大摩、摩根大通、富达基金、北方信托、T. Rowe Price Associates, Inc. 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等机构投资者,还是享有投票权的其他股东,受所谓Glass Lewis报告影响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我想也必将是未知指数。

   另外一方面,无论是杜鹃女士的缓刑出狱,还是邹晓春先生的法律背景及“中庸”个性,以及人们对创业家族态度的转化,尤其是经历此次风波,对经营团度、员工、顾客、投资者的重新审视,黄氏创业家族928翻盘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大。公道自在人心,设若出现投资者“绑架”公司的情景,我想距离消费者“架空”公司也就为时不远了。这显然是争战双方包括社会公众均不愿意看见的结果。(个人声明:本人与争战双方并无利益之关系及任何直接之往来,文中所述观点均代表个人立场,并不代表任何机构及个人。)

 链接:高管离职令Glass Lewis遭质疑 2007-05-28

   去年秋天,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简称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听说投资顾问公司Glass, Lewis & Co.已经被卖给中国媒体公司新华财经有限公司(Xinhua Finance  Ltd.)时,他愤怒地打电话质问莱恩•特纳(Lynn Turner),自己身为Glass Lewis顾问为何对此事一无所知。

      曾担任SEC总会计师的特纳听到这个消息后惊讶不已。Glass Lewis 2003年成立时,特纳就加入该公司担任负责研究的董事总经理,他对Glass   Lewis的做大功不可没。但Glass Lewis管理层同意出售公司时,却忘了通知特纳。

      除了惊讶,他还感到沮丧。据了解特纳想法的人士透露,他担心会发生冲突,原因是新华财经的业务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是Glass  Lewis所不能认同的一批人。另一个可能会带来麻烦的问题是: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曾是新华财经的股东。

      特纳几天前向Glass Lewis辞职,据《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辞职信上所述的原因是公司所有权的变更,此时距交易完成已有五个月之久。几乎就在同时,这家拥有79名员工的公司还发生了另一个高层人事变动:以前在《华尔街日报》做记者的乔纳森•威尔(Jonathan   Weil)离开了Glass Lewis。

      威尔在写给朋友和业务联络人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为了保护他的名誉,他必须与Glass  Lewis或新华财经划清界限。知情人士透露,威尔对新华财经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安,其中包括新华财经一些管理人员和董事的商业关系的披露问题。新华财经声明,不存在披露问题。

      Glass Lewis首席执行长凯瑟琳•拉宾(Katherine  Rabin)表示,与新华财经的交易中并没有不一致的意见,至少非员工股东都同意,只有阿瑟•利维特反对,而后者现在跟Glass  Lewis的主要竞争者有来往。她说,股东对新华财经交易及其过程都很满意,对Glass Lewis管理团队在此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也很满意。

      尽管如此,特纳的离职已经使Glass Lewis的信誉和未来遭到质疑。特纳在SEC任职期间因坚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商业道德而享有盛名。

      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公司治理中心研究主任约瑟夫•卡瑟罗(Joseph Carcello)表示,当初Glass   Lewis想收购久负盛名的顾问公司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nc.时,特纳的加盟使Glass Lewis立即在市场上建立了信誉。约瑟夫说,特纳是Glass Lewis公众形像的代表,他的离开对Glass Lewis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特纳的离职,加上新华财经的问题,将使Glass Lewis作为公司典范行为评判者的角色难以为继。

      Glass Lewis竞争对手Proxy Governance Inc.总裁格兰•藿尔曼(Glen Hellman)表示,Glass  Lewis自身一直支持真正主张企业道德的人士,但它现在的做法对于所服务的客户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特纳无法再与它为伍了,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显而易见。

      Glass Lewis的凯瑟琳•拉宾表示,新华财经的问题与Glass Lewis的业务毫不相干,也不会影响Glass Lewis的服务质量和职业操守;至于特纳的离职问题,她表示,Glass Lewis不会依赖于任何个人,哪怕是像莱恩•特纳这样富有才华的人。

      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简称Calpers)等客户仍然是Glass Lewis的客户。

      Calpers主管公关事务的助理执行长帕特丽夏•麦科(Patricia Macht)表示,他们只是购买Glass Lewis服务的客户,他们对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感到满意。她还表示,Calpers正在关注新华财经的公司治理问题,但其他问题Calpers并不关心。

      特纳离开Glass Lewis后的去向尚不清楚。与他交谈过的人称他夏天打算休假。一些批评人士甚至朋友对特纳在私下表示反对公司与新华财经的交易,但在交易完成后的五个月仍继续待在Glass  Lewis的决定提出了疑问。特纳离职前卖掉了所持所有新华财经的股票(这些股票是Glass Lewis股票的对价),但是股票出售收益不得而知。特纳对朋友解释称,之所以留在公司是因为他还有一些工作需要了断。

      鉴于特纳在会计界以及公司治理领域的显要地位,他的下一步动作将受到密切的关注。特纳曾经是一名审计师,就职于当时名为Coopers &  Lybrand的一家公司。特纳于1998年成为SEC的总会计师。他在会计领域建立了技术大师的声誉,他还是一个投资者利益的积极倡导者。

      特纳还以观点尖锐而闻名,他还对审计业加以苛责。他和利维特长期以来和大型会计事务所进行对抗,限制它们向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他们认为其中存在着利益冲突。

      特纳还批评公司搞数字游戏。后来曝光的公司丑闻证实他的很多担心并不是无中生有。

      知情人士透露,离开SEC后特纳仍然在幕后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他协助起草了于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