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随笔录(42)
王攀
1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起来真够吃力的,欧式的语句,深奥的字义,都让我无法按照速读的方式解决。老实说,直到啃到第四章结束,我才有点感觉来。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你觉得那本书难读,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知识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我心里感到难过和悲哀,为什么不懂的东西这么多。
2这本书肯定是有特定的目的的。但很多时候,一本书写出去之后,读者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已经不是作者所能左右的了。与作者本意相符,固然是作者之幸;与作者本意相关,也不算糟糕;与作者本意相反的,那才是糟糕的事情。而我,偶尔会有与作者本意相反的想法,但多半都是停留在质疑的层面;更多时候,则是从中发现另外的一些启示。韦伯的这本书也不例外。也正因此,尽管才读完第四章,我就大胆地写随笔来。
3打动我的是这几句话:“克服本能的和非理性的东西,也克服激情和偏见——这是‘自然’人类的特征——乃是这种默默等待的目的。人们必须沉静下来以创造出灵魂的深入宁静,以便让上帝对他们发话。”“信徒现在显然被教导要在行动之前平静地深思熟虑,并且只有在对个人良知进行小心翼翼的研究之后才确定行动。这种平静、冷漠、极度受制于良知的特征倾向因此在后期的浸礼团体的实际生活中变得很显著。”
4我读书从来都是不求甚解的,甚至按照自己的知识圈理解读到的内容。那么,怎么理解上面引号里的话呢?我们没有上帝传统,也没有受到过上帝的教育,所以,诸如上帝、信徒、浸礼等,我不去考虑,劝这篇文章的读者也不要去考虑。但说克服本能、非理性,克服激情、偏见,保持宁静,深思熟虑,行为受制良知,这些字眼,无论是哪里的人,凡是一心要进步的,一心要文明的,都是片刻离不开的。
5韦伯引用了歌德的一格言:“行动者总是没有良心,只有旁观者有良心。”
6这句话自有作者的目的。但对于我,却是莫大的触动。因为我是写时评的人,是旁观者;议论的对象往往都是行动者;而时评又往往以批判为主。不全是有无良心的问题,但总是想以自己的理驳倒对方。事实上,也是“有无”的问题。旁观者最易,行动者最难。我在写时评中,为了避免误判,或者基于知识的局限出现伤害,我总是告诫自己设身处地,角色互换。今天,当我读到歌德这句话时,又感到一份沉重。这是时评人的警语。
7最后照录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段话。因为这段话太好了——
“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其间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认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说是白扔了另外五个先令。
“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或者说是把我在这段时间里可用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
“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孳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己。五先令经周转变成六先令,再周转变成七先令三便士,如此周转下去变到一百英镑。金钱越多,每次周转再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收益也就增长得越来越快。谁若把一口下崽的母猪杀了,实际上就是毁了它一千代。谁若是糟踏了一个五先令的硬币,实际上就是毁了所有它本可生出的钱,很可能是几十英镑。
“切记下面的格言: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这一点时常大有稗益。除了勤奋和节俭,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因此,借人的钱到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如果债权人清早五点或晚上八点听到你的锤声,这会使他半年之内感到安心;反之,假如他看见你在该干活的时候玩台球,或在酒馆里,他第二天就会派人前来讨还债务,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
“行为谨慎还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东西记在心上;这样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
“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很多有借贷信用的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要想避免这个错误,就要在一段时间里将你的支出与收入作详细记载。如果你在开始时花些工夫作细致的纪录,便会有这样的好处:你会发现不起眼的小笔支出是怎样积成了一笔笔大数目,你因此也就能知道已经省下多少钱,以及将来可以省下多少钱,而又不会感到大的不便。
“假如你是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你一年虽只有六英镑的收入,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
“一个人若一天乱花四便士,一年就乱花了六个多英镑。这,实际上是以不能使用一百英镑为代价的。
“谁若每天虚掷了可值四便士的时间,实际上就是每天虚掷了使用一百英镑的权益。
“谁若白白失了可值五先令的时间,实际上就是白白失掉五先令,这就如同故意将五先令扔进大海。
“谁若丢失了五先令,实际上丢失的便不只是这五先令,而是丢失了这五先令在周转中会带来的所有收益,这收益到一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会积成一大笔钱。”
8评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这些话,哪怕一个“好”字,都是多余的。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