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要培养的究竟是大师,还是“大师”?——写在2010年的教师节


    《新京报》讯(http://news.sohu.com/20100909/n274806023.shtml),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生柳智宇,放弃申请到的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选择了到凤凰岭龙泉寺修习佛学。昨日,龙泉寺法师证实,目前柳智宇只是龙泉寺的居士,“是否皈依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该法师还称,近来很多媒体记者前来找柳智宇,“他压力很大,暂时离开寺庙,找地方安静。”龙泉寺多名僧人表示,柳智宇已是成年人,尊重他的选择。龙泉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对媒体表示,国外有很多大学教授都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也做了牧师。如今国内高学历者出家的也有不少。北大哲学系2002级硕士邓文庆出家后,也住在龙泉寺。龙泉寺多名僧人称,寺庙里有很多高学历的,居士中不乏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还有公司白领和海龟等。

     其实,正如学诚法师所说,国外有很多著名的专家都信仰上帝,比如牛顿、巴斯德,等等。但是,这些著名的专家往往本身就是科学的专家,对于世界的科学进步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应该看到国外的这些专家接受的教育与教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正确地看待科学与信仰的关系,甚至通过科学促进信仰,通过信仰促进科学,虽然,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但是,没人否认他们是大师。我理解,“大师”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出家人就是教人向善的,所以必定有很高的教育能力,所以,“大师”和大师在教导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科学教育的贡献。无论是在国外,还是香港,都可以看到宗教学校,从小学到中学,甚至神学院,等等,这体现了宗教对于教育的贡献,所以,大学给宗教培养些人才,也是正常的和情理之中的。

     但是,诚如“一位网友”所说的,“这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吗?”。确实,如此,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尤其还有高考这个残酷的筛选制度,智宇居士当初其实完全可以把机会让给一个更热衷于数学的中学生,也许,他恰恰扼杀了一个未来的数学之星。

     对于宗教,我是尊敬的无意冒犯,对于智宇居士的选择,也是理解的,也希望他能有一个静休的空间,希望媒体和闲杂人等不要再去打搅龙泉寺和智宇居士。我只想作为一名教师来反思,“什么使我们的大学走出来的不是大师,而是“大师”?”

    龙泉寺里,每逢周末或法会,不少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来龙泉寺做义工。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义工称,在寺庙做义工收获很多,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每来一次就会让心灵净化一次。”他说,未加入到龙泉寺义工行列前,整天为功课、就业、同学间的相处忧虑,现在学会了包容。柳智宇说,“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愿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他还说,“智宇发现自己有时会计较利益问题,心里有些不安。智宇是真正做到无我的人,怕利益问题会成为负担。”
     相信,不同的人,对上面的话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我看来,这些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只有忧虑、冷漠、孤独与伤害,现实中,物欲横流。而他们所处的社会,其实就是大学。大学成为了只有忧虑、冷漠、孤独与伤害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出自这些富有朝气的大学生之口,只能令作为教师的我为之扼腕不已。可是,谁给了他们忧虑、冷漠、孤独与伤害?谁又导致了物欲横流呢?是大学,也是我们这些教师。是的,我们单一的考试方式,给了他们忧虑;我们上课时,刻板而程式化的教学,给了他们冷漠;我们上课后,匆匆离去的背影,给了他们孤独;而我们上课时,冰冷的目光,给了他们伤害。而国内每个大学各具特色的奖学金评定制度,给了他们物欲横流。这就是大学生活的全部痛苦。可是,究其根源,我们这些教师难道就没有忧虑、冷漠、孤独与伤害的时候和物欲横流的境遇吗?是的,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因为家庭为我带来了幸福!女儿为我带来了欢乐!但如果没有她们,我是否也只有忧虑、冷漠、孤独与伤害呢?

     应该说,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仅需要学术建设,更需要人文关心的建设,后者在中国的大学中是更加缺乏的。不仅对学生,也是对老师。所以,我们的大学现在有走出“大师”的可能,但还没有走出大师的条件。

     写在教师节,希望明年的教师节不会如此悲哀!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