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羊城晚报》报道http://news.sina.com.cn/h/2010-08-07/112320846905.shtml,甲亢病人就医时最爱问:“我可不可以吃碘盐”、“能不能吃海带和海鲜”。更有甚者,曾经患甲亢的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仍然坚持低碘饮食。可以说,目前多数甲亢患者刻意拒绝加碘盐。一位专家表示,甲亢患者不要刻意低碘和高碘饮食,此病关键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长期控制甲状腺功能于正常状态。甲亢病人中90%以上是一种“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核心问题不是碘过剩,而是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甲状腺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使甲状腺自主合成远远超于生理需要的甲状腺素,精神压力、盛怒、感染、过劳、创伤是甲亢发病的主要诱因。已经控制的甲亢病人更不必长期刻意不食碘盐,不吃海产品,自己制造一个缺碘的环境。长期低碘饮食使甲状腺长期处于碘饥饿状态,甲状腺摄碘功能上调,一旦甲亢治愈回归普通饮食,碘饥饿的甲状腺很容易摄取功能旺盛而再次诱发甲亢。因此,刻意低碘饮食反而容易诱使甲亢复发。尤其是曾经患有甲亢的孕妇,切不可刻意低碘饮食,引起胎儿缺碘影响智力发育。专家还建议,在饮食方面,患者要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食。同时,不要接入过多的高蛋白饮食,也不要刻意拒绝含碘饮食。
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非常不妥,因为其实该观点,颠倒了过量补碘引发甲亢发病的因与果,是非常危险的做法。首先,目前基本的共识认为,多数甲亢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了自身免疫性抗体造成的。与SLE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这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是针对自身甲状腺细胞表面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不完全抗体,是一种刺激性抗体。这种抗体可以模拟自身促甲状腺素的作用,引起甲状腺细胞合成和释放甲状腺素。因此,甲亢的病因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II型超敏反应,即刺激型的超敏反应。说的通俗一点,我们可以把甲状腺细胞比作一个工厂,而促甲状腺激素就是脑垂体下达的生产指令,这个指令不是任意下的,而是根据人体的需要作出的。而一旦出现了自身免疫性抗体,其可以模拟脑垂体的生产指令,而且是不能受到神经系统控制的。所以,一旦发生这种紊乱,甲状腺素就可能过量,导致甲亢。但是,幸运的是,人类自然条件下,能够摄取到的碘是有限的,就好像工厂的原材料,是有限的。如果不人为添加碘盐,多数人即使发生了自身免疫反应,也不会出现甲亢的症状,因为即使指令再多再强,没有原料也是不能生产的。所以,有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的人,应该限制碘摄取,这是最为自然和无害的办法。而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都会损伤免疫系统,导致再障等严重的后果,所以,甲亢病人最自然最无副作用的办法,就是限制碘的摄入,就如同糖尿病人限制糖的摄入一样,比吃药要好的多。
当然,就如同糖尿病人应该稳定控制血糖,不能过高或者过低一样,甲亢倾向的患者控制碘的摄入必须精确,这不仅需要动态测定血液中甲状腺素的浓度(T3和T4),而要有精确碘定量的盐和无碘盐,患者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精确的配比使用。而有关部门拒绝提供无碘盐,而且加碘盐中碘的含量又十分不精确,其实是给甲亢患者制造治疗的障碍。
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因素非常的多,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定论,而所谓的“在饮食方面,患者要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食。同时,不要接入过多的高蛋白饮食,”等等,都不过是可能预防或者缓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因素,比起限制碘摄入,保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水平来说,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有甲状腺疾患史的人,应该注意碘摄入,并应该进行动态的监控,我认为,不能用尿碘作为标志,而应该检测T3和T4水平,保持其在血中的稳定水平,如果过高,则说明碘摄入过多了,应该食用无碘盐,而过低则说明碘摄入太少,可以适当补充碘盐。
比起控制饮食中的碘来说,防治自身免疫反应,则困难得多了,因为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因素非常多,也很复杂,而我们调控的措施和手段却很有限,搞不好很可能导致更大的免疫问题和健康问题。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开放无碘盐市场,并提供精确定量的碘盐,同时,患者也应该自我保护,不要盲目听信专家的意见(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状况,立即检测自身的T3和T4水平,及时调整碘摄入量,这才是上策。因为,只有自己会对自己负责,别人则首先考虑利益,医生也是如此的。所以,大家对于碘盐应该自重。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