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技术的变迁


 

之前ipbaobao总结过NAT技术变迁的历程(Google Ipbaobao”和“NAT”,找我的博文或文章),尤其是IETF对待NAT态度的戏剧性变化。这里再从发展的角度,顺带介绍一下NAT最新的思路。

 

当地址不足了,要么开辟新空间(IPv4),要么用节约着用现在的IPv4资源。如何节约,现在的能够想到的办法只能是“重用”了,即一个地址价多人用。但如何共用,思路可以很多,比如动态分配,A不用时分配给B来用,比如地址翻译,虽然内部地址不一样但外部地址一样。

 

1.  NAT最早实现的是11的内部和外部翻译,不省地址但避免了重编址,也增加了内网拓扑的安全性;

2.  后来NAT实现的是N1的,可以节约大量地址,需要增加Port才可能实现,因此实际上是NAPT

3.  再到今日,NAPT中的“1”也可能保不住了,因为注册(公开)IPv4地址要没了,“N:1”的对外网需要一个公开IPv4地址的需求,也没法满足了。怎么办呢,自然而然的想法:

-          再做一次NAT不久可以了吗?于是,运营商负责的CGN/LGN的技术诞生了。

-          做两次NATCGN技术代价很高,尤其是在网络中间增加的这一次。既然IPv6必须上了,地址翻译又没法避免,何不把二者结合起来?用户侧不做翻译了,先隧道到运营商侧,再做翻译。用隧道取代一次NAT工作!这就是所谓的D.S. Lite技术,需要修改CPE

-          2NAT代价很高。还有一个招数,就是“直接”扩展IPv4的地址空间,而同时不使用IPv6技术!IPv432位地址空间没法直接扩展了,最简单的方法是:从高层的TCP/UDP借用点PORT来,直接当地址来使用!比如,规定4bitPORT拿出来当IPv4地址用,IPv4地址空间一下就扩大了16倍!这就是所谓的A+P技术。

 呵呵,创新其实也不难,但纵观历史,大众俗人经常把创新当作“吹牛”或“不着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