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长诈骗客户8000万元炒汇被判无期


近日,温州银行梧田支行原副行长林晓雅到瓯海公安分局景山派出所投案,诈骗30多名银行客户共计资金8000多万元。随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林晓雅无期徒刑。

【案件详情】行长骗钱炒汇始末

1、初始涉案——私盖公章骗钱炒汇

林晓雅,35岁,温州银行梧田支行原副行长。她17岁职业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曾获得“百佳文明市民”、“巾帼文明岗”等荣誉。林是单位的业务骨干,熟悉外汇知识和外汇分析策略。从2006年开始,经一名外汇交易咨询分析专家介绍,她在香港“灏天”、英国“库珀”、“艾福瑞”等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上开设账户进行交易。

林晓雅说,她把自己的积蓄和从父亲那里借来的十几万元全都投入外汇交易,不料一下子就全部亏损。随后,林通过银行委托贷款业务,骗取客户资金,用于外汇保证金交易。她从银行行政内勤处偷拿专用章,私盖公章,与客户签订了虚假的委托贷款合同。至当年年底,她已亏损1000多万元。

2、欲壑难填——两年亏损近8000万元

连连亏损,却让林越陷越深。她又开始以高息回报为由,让客户把银行存款转借给她。她把客户的钱全部用于外汇保证金交易。到2007年年底,她的账面已亏损3000多万元。

2008年6月,银监部门叫停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外汇保证金交易的业务。外汇保证金交易风险很高,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亏损的,几乎等同于赌博。

一纸禁令,林晓雅非但没有收手,反而更为疯狂。从2007年上半年至2009年期间,林虚构“代为理财”、“高息借款”等事由,向30多名被害人骗取资金人民币8646.1万元、欧元121.2万元。其中除支付被害人“利息”1500余万元外,其余资金不计后果地投入外汇保证金交易,最终亏损殆尽。

3、罪责难逃——被骗的多是侨眷老人

丽岙是温州的侨乡之一,外汇集中,银行存款丰厚。林晓雅是丽岙人,在银行工作期间,常常帮不识字的侨眷老人填写存取款单子,渐渐博取了老人们对她的信任。一些华侨在国外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把钱汇回家乡由父母保管。林利用老人对她的信任和银行业务知识的缺乏,骗取了他们的钱财。被骗500万元以上的受害者有5人,其中一名姓康的受害者被骗了1155万元。

4、为时已晚——没坐完月子就投案自首

去年9月7日,林晓雅在医院生下一男婴。9月16日,有人上门向林晓雅讨款200万元。东窗事发,再也无法弥补亏空黑洞的林没坐完月子,便在丈夫和父亲的陪同下向警方投案自首。

法院审理认为,林晓雅投案自首,事发时又尚在产期和哺乳期,本来均可从轻处罚。但林诈骗金额特别巨大,其行为给众多受害人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后果特别严重,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

【案件分析】商业银行的“人祸”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是人员因素引起的。在各种类型的操作风险中,几乎所有的操作风险都与人有关。据有关资料对我国168起商业银行风险案例分析,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所占比例高达44%。上述案件,涉及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风险和越权交易、操作失误有关,就是流程或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就是外部环境出现了变化。实践证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人员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潜在的操作风险,主要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员工业务素质偏低引发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工作中,对操作风险的有效识别、分析和控制,都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现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有效控制操作风险这一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工作人员由于知识准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会使其对商业银行各项操作风险指标不能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简单的操作型人员很难驾驭强大功能的新系统,时常出现反流程操作、人为简化流程,从而形成临柜业务差错。

其次,商业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水准引发操作风险。虽然各家银行都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由于许多银行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对员工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使银行内部少数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铤而走险,诈骗、盗窃银行和客户资金。这种道德水准偏低的从业人员是银行操作风险的重大隐患。近年来,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事例中,大案要案呈上升势头,与这种情况不无关系。

再次,对管理人员监督约束不力。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管理人员监督约束不力的问题,有关管理人员如支行行长权力过大,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内部人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

【案件启示】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高发原因,商业银行相应措施:

首先,推进风险管理线的垂直、独立和业务流程再造。其次,商业银行应以人为本,全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再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公正、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