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掐架,爱心在哪?
审计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全国共接收“玉树地震”捐赠款物106.57亿元。其中尚未投入使用的资金有98.43亿元,而中央财政今年拨付的重建专项资金为90亿元。这笔巨额的善款究竟由谁管才合适,引起各方的争议。(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news.163.com/10/0803/00/6D4EHAUA0001124J.html
玉树地震,牵动了亿万国民的心,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捐献爱心。可是,谁能想到,因为“神仙”打架,竟然有百亿爱心捐款至今仍然躺在慈善机构的账户里睡大觉,亟待重建家园的灾区人民只能望而生叹!
毋庸置疑,出现这样的尴尬固然有慈善管理体制上的因素,然而,体制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何况有了汶川大地震的慈善募捐先例,破解体制上的问题应该早就列入议事日程,可惜的是,有关方面似乎并不焦虑,甚至于不太热情,才造成了如今互相推诿、拖拉的局面。
玉树地震灾害发生之初,各路慈善机构迅速赶往灾区,那份热情,那种节奏,以及表现出来的赈灾精神很让人动容。可让人失望和寒心的是,当四面八方的爱心捐款汇入账户后,他们似乎并不着急了,却纠缠于各自的权利,打起了马拉松“官司”,如此画地为牢、争权夺利的“慈善”,爱心到底在哪里?!
灾情不等人,种种现实困难,决定了灾区重建必须争分夺秒,容不得丝毫的拖延。有体制矛盾、有利益纠葛,可以由民政等权威部门牵头坐下来慢慢协调,但慈善捐款必须尽快、先行汇往灾区救急,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再呆在慈善机构的账户里。揣着爱心善款讲条件,这是何等的自私行为!
慈善掐架,所表现出来的显然已经不只是个体制、效率的问题,而且是爱心、责任心的缺失,甚至于让人觉得,里面已经掺杂了某些真名利、伪慈善的成分,这怎能不叫灾区人民寒心,又怎能不让广大伸出援助之手的民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