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及其挖掘和维育


 

城市特色及其挖掘和维育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城市特色作为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既是城市长远发展的坐标,又是支撑整个城市生存、竞争、发展的根基和灵魂,也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特色具有差异性、传承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每一个具体的城市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和维育城市特色:留住城市的根,塑造城市的形和凝聚城市的神。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维育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科技等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区间、国际间的交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变得日益频繁,城市建设的模仿和“克隆”现象增多,以及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对城市历史文脉、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经济产业、资源环境等特征和内涵缺乏深入的探讨、发掘,导致“城市不分大小,地域不分南北,城市面貌都似曾相识”的个性丧失。于是,“城市特色”作为一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什么是“特色?”《辞海》上的解释:“特色就是一个事物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显。”特色是某事物固有的、独特的属性,是区分、识别事物的根本。它往往是该事物在外部征象上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使人们由此而容易地识别该事物并与其它事物相区别,因此它往往也是某事物能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之感兴趣的某些感性特征。特色,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参差多态是生命之本,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可言。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而城市的面貌实质上就是城市特色的集中表现,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吴良铺曾经这样说过:“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清上的陶醉”。城市如人,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它来自城市清晰自然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自昨天与今天融洽的衔接。“唯有特色,城市才有吸引力;唯有特色,城市才有生命力”。确实,一座富于个性和特色的城市,犹如一本集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好书,给人以阅读的快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使人感悟,让人回味。实际上,现代人的生活旨趣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寻求精神文化的满足。在城市建设基本满足实用和物质功能之后,良好的外部景观、和谐的生存环境、独特的文化空间、生活的艺术美感,就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上海世博会的口号,让更多的人对城市生活怀有美好的梦想。特色,让城市更具魅力;特色,让城市人生活得更美好。

一、城市特色的内涵

国外对于城市特色的关注较早,关于城市特色的论述也相对较多。早在1953年,F·吉伯德出版的《市镇设计》,即从历史和视觉的美学理论、总平面图、城市中心、工业、居住区五个方面,结合大量实例对城镇的特色和艺术性进行了探索;美国学者H .L.Harnham在《维持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中描述了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份;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在他的《城市建筑学》提出了运用理性主义类型学和类似性城市的方法来分析城市特色;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从生态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塑造城市特色的方法。应该说,国外关于城市特色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从自然地理到经济社会,再到人的心理感受,为我们现在研究城市特色给予一定的启示。

我国对于城市特色的研究主要是19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时期,围绕着城市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胡理琛(1990)认为,城市特色的内涵,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视觉上要给人以特有的美感。无论是维护某种特色,完善某种特色,或是塑造某种特色,其目的都是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要体现鲜明的文化气质。城市特色如同人的性格是人的文化气质的体征一样,它是城市文化气质的体征。赵云鹏(1998)认为,城市特色就是其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该城市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环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场所和非场所成果的综合表现。王长升、傅崇兰(1998)认为,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风貌的结合,城市特色具有直观与抽象的双重含义,它既包括城市直观形象与可见景观的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心理和文化氛围,城市特色并不是形象的简单塑造,而是包括创造适宜的场所形象和良好的商业环境。王曦(2000)认为,城市特色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主要特点的总和,形成城市的整体优势,由此产生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胡云(2001)认为,城市特色是城市景观的视觉体现。它包括城市的历史格局、风水格局、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城市的地域性特点等。张祖柱(2001)认为,所谓“城市特色”就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指城市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而这些独特之处必然是在人们认识城市诸要素过程中才得以体现。城市特色有二层涵义:城市的内涵包括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而一系列的文化特色都映射在城市载体的外在表现中,这是城市特色的另一层面。实质环境建设的合理导向、控制和作用,促使人文活动发生并为其提供场所。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城市独有的自然,人工环境及其活动支持。朱梅白(2002)认为,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城市特有的风采、特有的韵律,也是城市的精华和象征。王滢、王昕(2003)认为,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反映。城市形象可理解为城市景观的总和, 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城市景观由物质景观要素和人文活动景观要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物质景观要素又分为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山体、水体、绿地, 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城市建设布局、建筑群体和单体、街道、古迹、艺术小品等; 人工活动景观构成要素有购物、娱乐、出行等活动。林剑(2004)认为,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总和。每个城市由于地域、人类活动、发展历史的差异,从整体形式上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即特点)。沈益人(2004)认为,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主要由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城市形态或城市环境,无外乎表现在自然环境、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民俗风貌及其他人文艺术几个方面上。潘卉(2006)按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理解,认为,“城市特色”就是城市的原生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反映并强化“城市精神”的城市空间环境和蓬勃有序的市民活动的总和。徐华东(2007)认为,城市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的文化品格,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是城市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不同的城市特色所具有的城市辐射力、知名度与吸引力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品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产生不同的品牌效应。陈翀、刘源(2007)认为,特色是指某一事物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和特征。城市特色与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系指一个城市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城市的性质、经济特点、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可见的内在特色,或称无形特色;二是城市形态或城市环境表现在自然环境、城市布局与空间形态、文物古迹、建筑景观等方面的可见的外在特色,或称有形特色。武辉、张春祥(2007)认为,城市特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蕴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李卓欣、傅立德(2009)认为,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并能给予人们鲜明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独特之处,它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展示。从美学角度看,城市特色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并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这种感性特征主要体现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特色等方面。刘建芳(2010)认为,城市特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包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特色,并成为生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我们认为,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具有主观和抽象的双重含义,既包括有形的城市直观形象与景观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心理和文化氛围。城市特色始终是考察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特色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的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或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为城市特色的存在一方面能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透过城市特色的价值形成某种城市文化而得以体现,而文化所蕴含的创造力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特色作为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既是城市长远发展的坐标,又是支撑整个城市生存、竞争、发展的根基和灵魂,也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所在。优质的城市特色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能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能突出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旅游和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特色蕴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中,有历史的、传统的特色,有民族的、地方的特色,有新兴的、时代的特色,有景观、环境的特色,也有产业的、功能的特色等等。城市特色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因素等许多因素,如何顺应、利用和突出这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和继承发展。

二、城市特色的特点

      1、差异性。差异,表征事物相互区别和自身区别的哲学范畴,又称差别。“整像为兵,能守义执节,子弟宜有差异。”(《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诸家所进河陇图,勘验皆有差异。”(唐元稹《进西北边图状》),“倘说中国是一幅画出的不类人间的图,则各省的图样实无不同,差异的只在所用的颜色。”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矛盾论》)。通俗地说,差异就是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走向卓越。雷同的故事总是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色是关键。伟大之城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比如,秦汉多是“朴拙中见深沉,飞动时呈雄大”,南北朝不求以形美而达以意境,隋唐的豪放与淳厚,五代的严谨,宋朝的清秀细腻,明清的典雅细致,这都是中国历代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独有的特色与标志。再如,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雅典以辉煌的卫城建筑、完美的悲剧艺术构筑起了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形象,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罗马则以宏大的竞技场和水道构成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城形象。巴黎的旧城和塞纳河、罗马的古迹、威尼斯的水城、佛罗伦萨的桥、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这些因地制宜的城市布局和鲜明特色,独特巧妙、多样统一的建筑风格,造就了它们今日的辉煌。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生成的,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密不分,其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身文化背景与其它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为每个市民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个人同其同类相分离的可能性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强化着个人共性中的个性差别”。城市从来就是各民族、各种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炉,新的种族、新的文化、新的风俗与新的社会形态就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城市特色的这种差异性,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增加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吸引力。

城市特色的差异性表达在三方面,即所谓“此时、此地、此人”。“此时”指的是时代差异性,也就是说城市特色营造的特征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混淆干其他时代的城市印记。“此地”指的是地域差异性,世界地域文化大相径庭,即使是“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多种聚落的镶嵌……,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巴渝文化等”,城市特色应致力于挖掘地方特色,从地方中来,到地方中去。地域乡土是人类思想感情上更深一层的居住环境,从小便根植于记忆之中,从而成为人们心中的根。人们所追求的正是它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气质、富有特色的地方个性、浓郁的人情味和温暖的家园感。“此人”则关注的是市民个体差异性,指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阶层、学历、性情、经验、目的等等,不同的个人在解读城市特色的表述文本时,必将融入自己的主观诠释。

       2、传承性。历史积淀是指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部分来自于该城市发展的历史缘起、建设活动和社会政治事件的持续影响。如城市当初的建设选址所依托的自然地形地貌、生物气候条件、城市的文化、宗教和政治背景,以及历史上对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都城、中心城市、一般城市等)等。特色在凝固的历史中形成,也将在历史的延续中酝酿。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从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钟集,科学技术的结晶。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Childe,Vere Gordon)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探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老子曰;“欲去明日,问道昨天。”每一个城市的明天,每一个城市的特色都会在它的昨天获得耐心的启发和温馨的暗示。进一步讲,城市应该认为是有生命的,我们应使这种生命力更加强健,更加旺盛,并把这不灭的生命意念和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后人,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历史的、具体的内容。泰戈尔在《民族主义》一书中入木三分地指出:“欧洲有它的过去,因此欧洲的力量蕴藏在它的历史当中。我们在印度必须下定决心,不能抄袭别人的历史,那将是自杀,你剽窃不属于你生命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只会毁坏你的生命。”历史沉积的人文传统是城市特色的精神内核,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因。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是城市的DNA俄罗斯大作家果戈理说得好: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留下光辉的一页。一页一页叠加起来才是一部历史。而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在一页纸上擦掉重来,得到的只是一页灰色的现实。只有传承好历史文化,留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胎记”,才不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忘记了回家的路”。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城市文明也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积累。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世界名城雅典、罗马、巴黎等之所以令人神往,皆因其独特的文化沉淀和所产生的城市特色,始终体现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最富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特色代代相传。“似乎每个城市,每座建筑都镌刻在大地上的欧洲历史。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进入了欧洲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临界点。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建筑交相辉映。卢浮宫,凡尔赛宫、蒙马特高地教堂以及成百上千万说不上姓名的古典建筑完好如初。” 孙伯信,1999 这些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经久不衰而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就在于它们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代表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城市特色。

在中国城镇中,历史上形成的地域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风貌,而且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点,它们同样是城市风貌特色多样性的重要源泉,完全可以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得到发扬和光大。北京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都城时间长达800多年。尤其是明清两代,地处燕赵之地的北京结合了大漠游牧民族的彪悍之气,营建了气势恢宏的宫殿、城墙、五坛八庙,形成了那种唯我独尊的霸气和大气。而南京却有着不同的历史积淀,南京可谓十朝古都,然而南京受南方文化影响颇深,而且历史上又充满着兵戈蹂躏,所以南京在虎踞龙盘的霸气之中,也表现出它的阴柔特色,与气势宏伟的明孝陵和中山陵比邻的还有风情万种的秦淮人家。上海的个性中呈现出“洋派”和“海派”,这种海派特征是由于上海近代历史中西文化交融铸就而成的。

3、艺术性。“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而城市是时间的艺术”。城之美,在艺术。城市是一座景观环境艺术的宝库,每一座城市,都因为有它独特的、吸引力强的、宜人居住的环境而存在。而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又如同城市的明眸,最能反映城市的神采。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城市特色是和城市艺术的高境界联系在一起的,它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反之,杂乱无章、人口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都不能称之为特色。丘吉尔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影响人”。优美、整洁、风情各异的市容环境能够束缚和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居民的文化艺术品位。很多城市建设和建筑往往通过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乱中见整、个中见全,平中求奇、熟中求生,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或高或低的布局来体现艺术性,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欧洲一些城市独特的城市风格,辉煌的建筑艺术,高品位的城市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在古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当今国际大都市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都堪称建筑博物馆,艺术的殿堂,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进入了欧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临界点,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哥特式、巴罗克式、拜占庭、文艺复兴式等各个时期及各种流派的建筑交相辉映。

三、城市特色的失落

     1987年亚洲建协在马尼拉举行会议,以“特色危机”(Identity Crisis)为主题,讨论城市特色的丧失问题。19996月,第20届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大会在北京通过了《北京宪章》,其中以“建筑魂的失色”为题,专辟一节描述了城市面临的困境: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但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退;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如何追寻在过去的岁月里曾为人们所珍爱的城市之魂?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特色趋同和失落的问题,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并不是出现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而是全球范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城市特色的失落,是近20年来越来越真切的感受,城市的单体建筑各有各的花样,可是城市的特色却难以追寻了。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上海的里弄与骑楼,分别构成了各自城市独特的景观,也反映了城市两种不同的时空背景和历史文脉。林语堂先生曾以诗意的笔调在《迷人的北平》中写道:“北平是清净的。这是一所适于住家的城市,在那里每一所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里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那里的蔬果是新鲜的,要生梨有生梨,要柿子有柿子。这是一个理想的城市,那里有空旷的地方使每个人得到新鲜的空气,那里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净,街道,狭胡同,运河,这样适当的配合着。”然而今天,我们已很难找到林语堂先生心中迷人的北平意象了,因为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同样,这种困扰和危机现象也出现在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被拆毁,如金陵东路外滩的原法国领事馆、长江剧场、大舞台等等。

古城区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的根据地。著名的文学大师果戈理曾经说过:“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古城区作为城市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新文明的载体,跟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那些散落在城区里边的古建筑和斑驳陆离的街道向人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成为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城市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众多的城市千篇一律、格局单一。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城市,旧城古风荡然无存。传统的古镇、老街、民居被“整旧如新”,悠久的历史遗存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城市形态与城市形象处在急剧的变迁和动荡中,这就使自然的景观,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机理被肢解,有机的秩序被打乱,造成了人们对城市建筑空间本身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断裂和空白。人们对城市的意象逐渐走向衰微和模糊,而这一过程,也仅仅发生在最近的几十年。这么短暂的时间,就使几千年来历久而成的城市特色几乎消失殆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索。张楷模(2001)在《狗说狗讲》一书中,这样描绘着昆明的变化:“故乡昆明如今已面目全非,有如熟悉的长者一个个与世长辞,那昨日的老街道正一条条消隐死灭。时过境迁、情随景移,老昆明人迷失在新昆明城中徘徊吁嘘。……我这一辈人正好碰到了老昆明荡然消失,新昆明突然拔起的场景转换时期,在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多少有点像第三幕话剧就该退场的人物,到了布景已全然换过的第五幕,却还呆在舞台上犯傻。” 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存在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牺牲城市自身传统特色的误区:把欧美工业都市当作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导致了一系列人为造成的失落:一是城市规划、设计上人性化和人本化原则体现不足,如强调城市景观的大尺度、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高楼大厦多,而强调创造可休憩的城市环境空间不足,市区内只见钢筋混凝土广场大厦,难见绿阴;二是传统街道格局的古城风貌和城市街区的人文气息,因新的城市变迁而在逐渐变宽的马路中成点成片消失;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群落的传统风貌失落,地方特色退化,审美追求与文化认同迷失。

美国闻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面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当下中国城市营销的最大误区是,一味地在所谓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相互抄袭和克隆。北京中关村在复制“硅谷”、上海陆家嘴在复制曼哈顿,一座城市正在成为另一座城市的翻版货盗版,正像一首流行歌曲在卡拉OK厅里不断地翻唱。中国城市在塑造自身城市特色和品格的道路上与城市的终极理想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不进如此,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和城市人浑然不觉,并麻木不仁地在复制的快感中狂欢作乐。一个城市的发展公开的秘诀就是能不能营造出自身特有的魅力。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每个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我们的视觉灾难。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当城市的背景已被麦当劳、肯德基火红的标志点燃的时候,我们真的分不清自己是在北京、上海,还是纽约?历史性城市的文化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城市市民不得不面对的视觉灾难。有些专家呼吁:莫使“故乡”成“他乡”,更不能“反认他乡为故乡”。

人们在呼吁保护城市特色,也有的号召“打造”城市特色,无可奈何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城市特色业已形成了,那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各个城市都差不多的、混乱的“新面貌”。如果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有面对着它们来反省自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假如人们来到城市后发现城市不仅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城市人不失落和愤怒吗?当城市在精神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这对人类来讲就是一场灾难和悲剧。总之,城市特色的缺失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它都将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一是将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城市资产闲置和过剩。二是将割断城市发展的文脉,失去城市发展的历史底蕴。三是将使城市丧失竞争力。

四、城市特色的挖掘和维育

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城市。城市特色既然可以传承,可以由弱到强、由稀少到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城市各方面要素的协调和引导以形成有利于城市特色形成持久的合力,也就是说城市特色可以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和维育而被塑造出来。城市特色是相对的,在比较中存在;城市特色又是动态的,在发展中形成;一个城市的特色,既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积淀,又反映了城市的现实存在,更表达了一个城市面向未来的不懈追求。就每一个具体的城市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和维育城市特色。

  1、留住城市的根。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1。城市是历史形成的,历史文化的“化石”;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城市特色额的关键就是它的文脉,也就是长期积淀、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的特色和记忆并不只是城市天际线、街区和房屋,但这些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是辨识城市的指纹。一座没有指纹的城市恰如一个没有指纹的人,怎么去建立其个人档案呢?营造城市特色的一条捷径,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城市是一个生长着的生命,它是有年轮的。北京建都850多年的历史,元大都的土城墙和北京车站业已残破的砖城墙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们是北京的年轮,毁掉城墙就是毁掉北京的年轮。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城市无论如何演变,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历史的印记。

因此,要培养城市特色,就要注意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城市特色的孕育,只有从历史文脉中寻找到自己的根,才会生长得更富有朝气、更久远。历史是城市之根。如同人一样,不同的城市也有其不同的精、气、神、形,而最能彰显一座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莫过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存,不仅仅从形态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更增进市民的历史记忆和对自己所在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感。任何形式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城市越是现代化,历史文化越显得重要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城市面貌不应当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城市建设应持之以恒地继承当地历史文脉,创造全球化时代独树一帜的城市风貌。城市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和源头,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贫乏的城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苍白的城市。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化的起点,也是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城市文脉一旦断裂就难以恢复。现代化是否一定以切断历史为代价?彻底地破旧立新是否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新的城市建设是否一定不能容忍旧建筑的存在?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是否真的不在需要看到历史的遗存?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血脉”使其永生。我们的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已经丢失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尽管我们的北京无法像巴黎那样得到完整保护,尽管我们的许多大中城市已经面目全非,但我们的祖先还留下成千上万个千年古城和古镇。城市发展要有自己的文脉,保住了这个文脉,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就能增加城市的厚重感。苏州的周庄、山西的平遥等,都是很典型的事例。周庄经900多年岁月沧桑而完整地保留了江南水乡集镇的建筑格局,经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再现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遗存,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之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共同保护我们古老的城市文明,留住我们的根!惟有如此,城市才能创造美好的形象,塑造独特的个性,保持厚重的底蕴。

     2、塑造城市的形。当一个人走进一个城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城市的形。城市形态是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构成,如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的几何形态、城市的格局、城市的交通功能组织分区、城市历代的形态演变等等空间布置形式。这些形态的形成,一方面受城市所在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受不同文化模式、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形成了城市文化景观上的差异。它是反映城市静态特色最主要的内容。不同的城市形态,影响到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城市结构和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给人的感受有很大差别。

自然要素是城市文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得以依托的自然背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风景在现代城市中的比例越来越少,因其不可再生性和无法替代性而显得弥足珍贵。与自然的协调一方面是要保护仅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控制建设。在生态环境、视觉影响等方面保证其完整性;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加以利用,将其引入城市,优化城市环境。一个城市的形态塑造与这个城市的自然禀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钱学森建设山水城市1的观点,近代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都是利用自然环境,营造城市特色的理念。由于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城市自然环境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的特性。世界上许多美丽的城市,都具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特点,有的依山,有的傍水,有的建在滨海低地上,有的坐落在雪域高原,都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一批水乡城市、滨海城市、高原城市、沙漠城市等以地理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这种城市特色的形成有一种内在的理念,这可以追溯到古代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1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特色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古有“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的盛唐长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北宋杭州,今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南京。所以,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在利用自然环境上有新的创意,要把山、水合理地安排到城中,使得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或作绿地、水面,或作对景、借景,要妥善利用山、水组成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以便创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特色。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关键。空间特征是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它使城市具有自己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城市用地空间规划应规划为“多轴”、“多核”、“多心开敞式”的布局结构,以便把山、水等自然景观合理地组织到城市中来;城市中的山、丘、小河、溪流,也应尽可能作为绿地或绿化带,这样既可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同时还是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有力措施,城市周围的绿地、林带要充分利用作为城市的借景引入城市。总之。这样就能符合生态原则,健全气流通道,协调水利,通过绿色通道及“绿楔”、“绿脉”的生物正常输入,使城市外部范围、市中心区生物基因能自然调节,以至城市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

城市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那么,城市特色即是对城市建筑的提炼与升华,建筑创作过程实质就是城市特色的形成过程。城市建筑是城市人工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细胞”,以其特有的“基因”为城市的特色定下了基调。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名片”就是它的建筑风格。城市建筑风格是指城市建筑在总体特征方面有较明显的共约性、统一性和有序性,是城市建筑形态的综合反映。城市建筑风格是构成城市总体印象的关键部分,是影响和决定城市特色的最基本要素。。一个城市的个性魅力,是城市的信心之源。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不管外表多么张扬,骨子里也是失魂落魄的。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因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世界。比如,巴洛克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建筑,因为其精巧的构思、整齐的排列、错落有致的独特风格,虽然年岁在不断地增长,但受欢迎程度却与日俱增。古罗马的万神殿、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澳门的大三巴等,这些公共建筑已化为城市的符号,为其带来了世界声誉。成功的城市建筑,应当是这个城市独特的产业、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以建筑语育的再表达。事实证明,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兼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风骨;反之,净是一些毫无生气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或者东施效颦地对一些名建筑照搬照抄,则会使这座城市变得平庸和缺乏内涵。

3、凝聚城市的神。每个城市都有每一个城市的性格特征,如上海人的“精”,北京人的“侃”,广东人的“灵”,山东人的“厚道”都已经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和接受。城市人群性格特征的升华就是城市的人文精神。精神是人的灵魂,人性的根本。人若没有精神,就没有生气,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凡事听凭本能,生活了无生趣,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同理,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若没有精神,无知无识无为,城市就没有生气,而是萎靡不振,失去发展的动力。而一个城市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特色的内在表现。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一个城市格守的价值和精神,不是一种简单外部强加进人的东西。一个城市的精神和价值是其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不同民俗与传统、特有地缘环境等因素长期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一个城市的精神既包含着具有的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也包含着这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决定的本土特色的价值和精神。现代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应当是这两种价值与精神的统一。城市的主要魅力在于特色。魅力,是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应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体现。城市的魅力是物质,更是精神的。城市人文精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它是寓于城市形象之中的精神理念。精神理念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凝聚力的核心。城市理念形象是一座城市所有社会组织和市民的精神信念、心智状态的总和,包括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品德风貌、创新意识等。它作为市民整体性的精神状态,来源于一座城市的长期文化积淀,构成了城市特色的核心部分,从而使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也是其立市和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创造出城市特色化理念,并在理念的推广中寻求群体价值的体现,这既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哲学和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城市蓬勃向上发展的表现。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特色的鲜明体现。如果说城市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品牌,那么这一品牌就包含着一种特色。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资本和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人文精神点亮每一个市民心头那盏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灯,让人们的心灵和城市一起变美,这样的城市一定会变得更具魅力。城市人文精神理念的塑造,往往对城市特色、个性的发掘起到较大作用,可使城市形象具有内核、生命力,使城市具有更强、更持久的识别性。

总之,城市特色不是消极客观的反映,它要求管理者、决策者、参与者能动地发挥、利用、保护已有的城市特色,使城市向着“创造出符合时代、展望未来、求得更新的特色”方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最大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塑造城市特色必须培育城市精神,使人们对城市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愉悦感,这是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胡理琛:《对城市特色的思考》[J],《城市规划》1990年第5期。

[2]刘建芳:《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特色的塑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李卓欣、傅立德:《试谈城市特色的发掘与塑造》[J],《中外建筑》2009年第6期。

[4]林剑:《城市特色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J],《规划师》2004年第7期。

[5]陈翀、刘源:《事件与城市特色》[J],《城市问题》2007年第7期。

[6]潘卉:《城市特色及意象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南方建筑》2006年第6期。

[7]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

[8]朱梅白:《城市特色刍议构成、特征与发掘》[J],《城乡建设》2002年第9期。

[9]张祖柱:《城市特色塑造》[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4期。

[10]王曦:《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形态》[J],《规划师》2000年第6期。

[11]王长升、傅崇兰:《城市个性:威海市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2]王滢、王昕:《城市设计与城市特色的关系》[J],《甘肃科技》2003年第3期。

[13]孙伯信:《西欧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J],《城乡建设》1999年第2期。

[14]徐鸣:《城市魅力尽在彰显城市特色》[N],《徐州日报》2007517

[15]徐华东:《城市特色与城市现代化》[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771

[16]武辉、张春祥:《城市特色的求索》[J],《上海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17]陈柳钦:《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基》[J],《改革与开放》2008年第8期。

[18]海默:《我们正在失去什么—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年第2期。

[19]张楷模:《狗说狗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张蕾:《解读城市内涵,体现城市特色》[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

[21]张元城:《特色是城市的永恒生命力》[N],《江西日报》201082

[22]李浩东:《总体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塑造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23]徐小军:《城市个性的缺失与追求》[J],《学术探索》2004年第11期。

[24]张楠、扶国:《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塑造——借助重大事件塑造城市故事》[A],《2005广州城市设计论坛论文集》2005年。



1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1山水城市是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他在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谈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鲍世行认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胡俊认为,山水城市倡导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的巧妙融合。山水城市的特色是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规划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继承了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的特色和传统。但是,与其它未来城市理论相比,山水城市更多的只是一种构想,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也很有限,而且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哲学观的确能够给予人们以新的启示,但面对当代城市的各种现代技术、现代产业和现代社会文化特征,将中国传统精华自如地应用到现代城市规划中,还需要漫长的征途和艰辛的探索。因此,山水城市作为理论本身并不完善,仅处于构想之中,人们也不能对此有更多的苛求。

1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其中:“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气论和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