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讳言,“阅读危机”早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标签了。最令人遗憾的是,连广大学生也无法避免被这种洪流裹挟。我相信,只要想到《哈利波特》疯狂占领校园阅读的情景,谁都能感觉到青少年阅读是怎样的逼仄,是怎样越来越远离了经典。
在这样的语境下,最近一项叫做“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在全国学校开始试点了。教育部、国家语委实施此项计划的意图,就是通过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来打通一条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阅读建立在经典的基础上,那是很理想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他们的阅读如果能少一些轻飘与虚幻,多一些艺术与思想,那对构建他们健康的精神世界与优良的心理素质,也绝对是好事情。从这个意义讲,谁也不能简单否定这种“学生读经典”本身包含着特定的善意。
在现实世界里,有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吃起来却让人很倒胃口。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当然也适用于“精神食粮”。就拿图书来说吧,现在一些书的“腰封”迷人,各种溢美之词令人眩目,不过,翻开内容一看,苍白与空洞足以让人产生被欺骗的感觉。此外,还有一种现象不能忽略,那就是好东西也不是谁都能消受的,就像有些人眼里的山珍海味,别人吃起来就无法下咽。
这意味着,如何让学生读到真正的经典,而且还是他们自己能够消化接受的经典,才是最为关键的选择。关于“经典”的说法实在太多,不过,我觉得,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面算是把其中的真义说清楚了——“‘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也就是说,真正的经典只能是阅读者“一个人的经典”,对广大学生来说,也不例外。这些年,一些所谓的文化精英很喜欢给人开书单,动辄就对一些书下个“必读”的结论,这实际上也一种很粗暴无知的做法。特别是以过度的权力干预来影响人的阅读行为,很容易让文化只去源头活水。阅读从本质上讲,它只是一种个人的自由选择。现在国民阅读很尴尬,学生阅读空间太逼仄,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阅读的自由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这实际应该给“学生读经典”行动提了一个重要的警醒。那就是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要真正解决广大学生的阅读危机,绝不是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简单粗暴地将那些约定俗成的经典诗文摆放在学生面前,然后写上“美食”两个字,让学生都低下头来欣然受之。越是多元的,就越应该强调个性。过去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课本那些所谓的“经典诗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没能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价值的需求,最后变成了一种标准化考试的工具。
针对“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北京市教委日前已透露,昌平区作为被确定为本市试点区,区内中小学还将开发开设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中职学校、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并设立经典诵读学分,进入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系统。这让我也产生一种担心,那就是与考试模式以及人才评价体系挂钩的“学生读经典”行动,会不会异化成一种标准化的阅读,最后让学生成为这种阅读下的“分数囚徒”,而不是独立的思考者呢?
“所有那些曾经让我们在年轻时感动、在中年后怀念的书,都可以是‘我的经典’”, 江晓原曾这样说。“学生读经典”要想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阅读,来从中生长出他们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就得充分尊重他们阅读的自由选择权,并且不能将之异化为一道标准化考题。